"王母庭前亲见栽":王母娘娘的庭院前亲手栽种,
# 前:一作中。
"张骞偷得下天来":被张骞从天上偷偷带下来。
"谁家巧妇残针线":不知是哪家心灵手巧的妇女留下的残针断线,
"一撮生红熨不开":那一小团鲜艳的红色怎么熨也熨不开。
北宋文学家
石延年(994~1041),北宋文学家。字曼卿,一字安仁,宋城(今河南商丘南)人。宋真宗时,授三班奉职,历任右班殿直、太常寺太祝。宋仁宗即位后,出知济州金乡县,累迁太子中允、秘阁校理。石延年为文劲健,于诗最工。其诗风豪放奇峭,长于叙事,为欧阳修等推崇。其诗《寄尹师鲁》,被誉为“词意深美”。其文受柳开影响,宗法韩柳,积极参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代表作品有《寄尹师鲁》《金乡张氏园亭》《南朝》等。著有《石曼卿歌诗集》。
1. 写作手法
比喻:“谁家巧妇残针线,一撮生红熨不开。”以“残针线”喻榴花鲜红花瓣,宛如巧妇遗落的炽热丝线,再以“熨不开”凸显其浓烈色泽,恰似炽烈火焰难以抚平,生动展现榴花红得夺目、艳得张扬的姿态。用典:“王母庭前亲见栽,张骞偷得下天来。”融合双重典故勾勒榴花渊源,西王母神话:原指《山海经》《穆天子传》中王母居昆仑仙境、种植仙树(如蟠桃)的传说,象征超凡脱俗的神圣之境。张骞引入石榴典故:据《博物志》载,张骞出使西域得安石国石榴种,带回中原栽种,本为现实中的物种传播史。诗人以奇幻笔法重构典故:用“王母庭前亲见栽”将榴花虚拟为西王母仙庭的神树,暗指其“仙界血统”;再借“张骞偷得下天来”,将史实中“引种”行为转化为“偷取天界仙种”的神话情节,既赋予榴花超凡脱俗的神秘起源,又暗藏其从西域传入的现实脉络。
2. 分段赏析
“王母庭前亲见栽,张骞偷得下天来”两句运用神话传说,为榴花的来历增添神秘色彩。“王母庭前亲见栽”,诗人想象榴花最初栽种于王母的庭院之中,赋予其超凡脱俗的出身,让榴花从一开始就带有仙界的灵气;“张骞偷得下天来”,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石榴的传说,将现实中的历史故事与神话融合,以“偷”字增添趣味,暗示榴花是从天上来到人间,使榴花的出现充满奇幻色彩,引发读者对榴花的好奇与遐想。“谁家巧妇残针线,一撮生红熨不开”两句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榴花的形态。“谁家巧妇残针线”,把榴花比作不知是哪家巧妇遗留下的残针线,构思新颖奇特,将原本普通的花朵与生活场景相联系;“一撮生红熨不开”,进一步描绘榴花的鲜艳色泽,“生红”强调其红得浓烈、鲜活,“熨不开”则以夸张的手法,突出榴花花瓣的蜷曲、紧致,仿佛那一抹红色是顽固的残线,无论如何都无法熨平,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榴花独特的外形,给人以鲜明的视觉感受,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榴花的喜爱与赞美。
3. 作品点评
《榴花》以凝练语言、鲜明意象为特色,借助典故与比喻双重艺术手法,生动凸显出榴花的独特特质。
上一篇:宋·仇远《声声慢·藏莺院静》
下一篇:宋·王庭筠《谒金门·双喜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