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ún
jiān
yuè

朝代:宋作者:梅尧臣浏览量:2
míng
míng
yún
jiān
yuè
jiǎo
jiǎo
zhǐ
xióng
wàn
suì
shēng
sān
xún
hòu
nǎi
yòng
chéng
jiǎ
guǐ
yān
jiàn
xià
zhǎng
yǎng
shé
xiē
mǎn
wèi
tiān
yǒu
shèng
míng

译文

明亮的云间明月,皎洁得无法用手指触碰。传说中的雄乌与牡兔,历经千万年也不会生育后代。三十日后月相才圆满,徒然循环着天干甲癸。哪里像人间大地上的万物,生长养育各自为了私利。蛇和蝎子充满了洞穴缝隙,它们不断地滋生着毒害没有止息。天地或许并无刻意安排,但高尚的品德之名是不会消亡的。

逐句剖析

"明明云间月":明亮的云间明月,

"皎皎莫可指":皎洁得无法用手指触碰。

"雄乌与牡兔":传说中的雄乌与牡兔,

"万岁不生子":历经千万年也不会生育后代。

"三旬后乃合":三十日后月相才圆满,

"徒用成甲癸":徒然循环着天干甲癸。

"焉见下土物":哪里像人间大地上的万物,

"长养各私己":生长养育各自为了私利。

"蛇蝎满窟隙":蛇和蝎子充满了洞穴缝隙,

"嗣毒自未已":它们不断地滋生着毒害没有止息。

"天地岂有意":天地或许并无刻意安排,

"盛德名不死":但高尚的品德之名是不会消亡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云间月》是北宋诗人梅尧臣所作的一首古体诗。前六句以云间为线索,借用雄乌、牡兔的传说,营造神秘氛围,引发对自然现象的思考。中四句由月相变化过渡到对社会的批判,直言世间万物自私自利的现象。末四句以反问表达诗人天地无意,盛德之名不朽的观点。全诗通过对自然事物的描写,蕴含着对生命、道德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高尚品德的推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诗坛重要诗人

梅尧臣(1002~1060),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少时应进士不第。以叔父门荫入仕,历任州县属官。中年后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都官员外郎。梅尧臣在宋代诗坛具有很高的地位,在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均有建树,刘克庄称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其与欧阳修并称“欧梅”,又与苏舜钦并称“苏梅”。他的诗歌注重政治内容,致力于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力求平淡。亦能文,其散文风格与诗相类。代表作品有《鲁山山行》《故原战》《襄城对雪》等。著有《宛陵先生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云间月》首两句“明明云间月,皎皎莫可指”开篇点明所咏之物为云间月,“明明”“皎皎”生动地描绘出月亮的明亮洁白,且给人一种高远、不可触摸的感觉,为全诗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氛围。次两句“雄乌与牡兔,万岁不生子”引入古代传说中雄乌和牡兔的形象,说它们历经长久时间也不会生子,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五六句“三旬后乃合,徒用成甲癸”进一步解释雄乌与牡兔需三旬后才会合,却只是徒然形成天干中的甲癸,暗示这种现象有其规律但又有些无奈,为下文对比做铺垫。七八句“焉见下土物,长养各私己”诗人将笔锋一转,从天道转入人世,指出人间的万物在生长过程中各自为了私利,突出了现实中事物的特点,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九十句“蛇蝎满窟隙,嗣毒自未已”诗人以蛇蝎充满窟隙,不断滋生毒害为例,具体描绘了不良事物的繁衍和危害,进一步强调世间的不良现象。末两句“天地岂有意,盛德名不死”,诗人在此发表议论,认为天地或许并无刻意安排,但高尚的品德之名却能长存不朽,升华了诗歌的主题,表达了对道德的推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天祥《六拍》

下一篇:宋·周紫芝《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