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

朝代:唐作者:韦应物浏览量:1
wèi
xīn
shāng
fāng
yǒng
rén
zhòu
qǐn
zuò
shān
zhōng
jìng
dàn
jiāng
qiǎn
xué
kōng
shù
jìng
wéi
qīn
chóu
lái
nán
zhěng

译文

内心已然充满了痛苦和哀伤,可夏日的白昼为何如此漫长。夏日炎炎,人人都在午睡,而我独自坐在山中,周围一片寂静。想要领悟淡泊的境界来排遣心中的忧虑,学习空明之说来忘却周围的困境长久以来形成的世俗习惯很容易侵扰内心,忧愁一旦袭来,就难以平复。

逐句剖析

"已谓心苦伤":内心已然充满了痛苦和哀伤,

"如何日方永":可夏日的白昼为何如此漫长。

"无人不昼寝":夏日炎炎,人人都在午睡,

"独坐山中静":而我独自坐在山中,周围一片寂静。

"悟澹将遣虑":想要领悟淡泊的境界来排遣心中的忧虑,

"学空庶遗境":学习空明之说来忘却周围的困境

"积俗易为侵":长久以来形成的世俗习惯很容易侵扰内心,

"愁来复难整":忧愁一旦袭来,就难以平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夏日》乃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作。诗中,诗人直言通过领悟淡泊、研习空明之法,试图排遣内心的痛苦哀伤,摆脱烦忧困境。他独自静坐于山中,沉浸在冥思默想之中。整首诗的风格清寂幽淡,哀伤之情自然地融入情境,虽情感浓烈,却也流露出对轻安超脱境界的祈望。然而,笔锋突然一转,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已然如同积习般难以割舍。即便试图借助空法之力,也依旧难以战胜心头的忧愁。但宗教的力量始终存在,它常以生死之念触动着敏感的心灵,甚至赋予死亡一种超现实的彼岸力量,引人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

韦应物(735?~790?),唐代诗人。字义博,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韦氏世为三辅名族,天宝时,为玄宗侍卫。后为滁州、江州刺史及左司郎中,官至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与陶渊明并称“陶韦”,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其各体皆擅长,但以五言古体成就最高。风格恬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白居易称其“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代表作品有《采玉行》《夏冰歌》《滁州西涧》等。有《韦苏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夏日》由唐代诗人韦应物所作。约大历十三年(778)夏,韦应物为悼念亡妻写下此诗。当时的他沉浸在难以挥去的悲怀之中,昼寝时满心无奈,便将这份沉痛与无奈诉诸笔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夏日》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抒怀诗。《夏日》一诗的创作目的是排遣内心苦伤,描绘了诗人独坐山中冥思的情景,体现了诗清寂幽淡的风格,营造出哀情入化境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以及对妻子的思念。

2. 分段赏析

“已谓心苦伤,如何日方永”:诗人开篇即直白地表达内心的痛苦,“已谓心苦伤”,点明自己正承受着心灵的创伤。“如何日方永”,则发出对夏日白昼漫长的感慨,在愁苦的心境下,漫长的白昼更增添了煎熬,为全诗奠定了愁苦的基调。“无人不昼寝,独坐山中静”:描绘了夏日的场景,众人都在白昼午睡,而诗人独自坐在山中,享受着宁静。这种宁静与外界众人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诗人的独处,也暗示了诗人试图在宁静中寻求内心的慰藉。“悟澹将遣虑,学空庶遗境”:诗人在此处表达了自己排解忧愁的方式,希望通过领悟淡泊的心境来驱散忧虑,通过学习空寂的思想来遗忘周围环境的纷扰。这体现了诗人对内心平静的追求,试图从精神层面找到解脱愁苦的途径。“积俗易为侵,愁来复难整”:诗人的情绪在此处发生转折,感慨世俗的积习很容易侵扰内心,即便努力排解,当忧愁再次袭来时,依然难以平复。这表明诗人虽有追求内心平静的努力,但世俗的影响根深蒂固,难以轻易摆脱,深化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挣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马戴《出塞词》

下一篇:唐·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