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é
·
·
shāo
dēng
jié

朝代:宋作者:刘辰翁浏览量:3
zhōng
zhāi
shàng
yuán
sàn
gǎn
jiù
qín
é
jiàn
zhǔ
rán
suí
yùn
qíng
jué
bēi
shèn
shāo
dēng
jié
cháo
jīng
dào
shàng
fēng
xuě
fēng
xuě
jiāng
shān
jiù
cháo
jīng
rén
jué
bǎi
nián
duǎn
duǎn
xīng
wáng
bié
jūn
yóu
duì
dāng
shí
yuè
dāng
shí
yuè
zhào
rén
zhú
lèi
zhào
rén
méi

译文

邓剡在上元节客散后怀念起往事,作一首《忆秦娥》词赠予我,我读过之后顿感凄凉,便按照原韵和了一首,不禁觉得非常悲痛。元宵又至,通往京城的路上却是风和雪交织。风和雪啊,江山依旧未改,只是前往京城观灯的行人已断绝。人生百年短暂,却经历了兴亡之别,如今我与你仍共对当年的明月。唯有当年的明月,仍然永恒地照着人间,照着流泪的蜡烛,照着大家已经花白的头发。

逐句剖析

"中斋上元客散感旧":邓剡在上元节客散后怀念起往事,

# 上元: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又称元宵节。,中斋:即邓剡,号中斋。词人之友。

"赋《忆秦娥》见属":作一首《忆秦娥》词赠予我,

# 见属:赠送。

"一读凄然":我读过之后顿感凄凉,

"随韵寄情":便按照原韵和了一首,

"不觉悲甚":不禁觉得非常悲痛。

"烧灯节":元宵又至,

# 烧灯:燃灯。正月十五夜各处挂出花灯。

"朝京道上风和雪":通往京城的路上却是风和雪交织。

# 朝京:通往京城的路。

"风和雪":风和雪啊,

"江山如旧":江山依旧未改,

"朝京人绝":只是前往京城观灯的行人已断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人生百年短暂,却经历了兴亡之别,

"与君犹对当时月":如今我与你仍共对当年的明月。

"当时月":唯有当年的明月,

"照人烛泪":仍然永恒地照着人间,照着流泪的蜡烛,

"照人梅发":照着大家已经花白的头发。

# 梅发:指花白的头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忆秦娥·烧灯节》是宋末元初词人刘辰翁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将当下朝京道上风雪交加、人迹罕至的萧瑟之景,与往昔南宋都城临安上元节的繁华热闹进行今昔对比,由此触发亡国之恨;下片则直抒胸臆,感慨时光流逝、世事变迁,尽显人世沧桑。全词词句饱含哀苦之情,搭配《忆秦娥》入声韵的悲怆音调,将深沉的兴亡之感抒发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出一位士大夫对故国的忠贞不渝,以及萦绕心头、难以释怀的亡国伤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末年爱国词人,文学批评家

刘辰翁(1232~1297),南宋文学家。字会孟,号须溪,世称须溪先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进士。曾任濂溪书院山长、临安府学教授。文天祥起兵抗元时,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入元不仕,埋头著书,以此终老。其诗文有奇崛之风,词承辛弃疾一派,文学成就也主要在词。宋亡前后,多感伤时事的篇章。曾评点杜甫、王维、李贺、王安石、陆游诸家之作,开后代评点风气。其对李贺诗的评点,流传最广。主要作品有《须溪记钞》《须溪集》《须溪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宋亡之后,作者是刘辰翁。小序提及的“中斋”,正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幕僚邓剡的别号。据《历代诗余》引《遂昌杂录》记载:“宋亡,以义行者”。上元佳节,邓剡邀客相聚,共叙往昔,待宾客散去,他写下一首《忆秦娥》赠予刘辰翁,刘辰翁遂依韵写下此和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情词,词人借上元节今昔场景对比,以风雪象征元蒙统治的严酷,描绘故都从繁华到冷清的变迁,直抒人生短暂却亲历亡国的悲叹,表达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与黍离之悲。

2. 写作手法

触景生情:“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词人面对上元节的风雪之景,触景生情。眼前冷清的朝京道,风雪弥漫,江山依旧却再无臣民朝见故都,由景及情,自然流露出对南宋灭亡的悲痛与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对比:“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与《梦梁录》记载南宋临安上元节“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装,竞夸华丽。公子王孙……遍地游赏”形成对比。昔日临安上元节繁华热闹、通宵欢庆,如今朝京道却风雪交加、“朝京人绝”,江山依旧却物是人非。通过今昔场景的鲜明对照,凸显时代巨变带来的落差,营造出巨大的情感冲击,奠定全词悲怆基调。直抒胸臆:“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词人直接感慨人生短暂却亲历国破家亡。一个“犹”字直白表达对故国执着眷恋,以及面对历史巨变时无力回天的悲凉,将深沉的兴亡之叹直接倾诉,毫无保留地展现内心痛苦与无奈,情感真挚而强烈。情景交融:“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明月依旧,却照着词人的烛泪与白发。月色、烛泪、白发交织成景,而词人的亡国之痛、岁月沧桑之感融于其中,景与情相互交融,营造出悲怆而深沉的意境。象征:“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中,“风和雪”表面写朝京道恶劣天气,实则象征元蒙统治的严酷。风雪交加、寒冷压抑的景象,暗喻当时社会压抑氛围与百姓艰难处境,寄托亡国之痛;“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里的“当时月”,象征词人对故国始终不渝的家国情怀,清冷月光烘托其对故国的忠诚及对元蒙统治的厌恶。烘托:“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以朝京道风雪漫天、天地苍茫的酷寒自然环境,烘托元蒙统治下压抑悲怆的社会气氛,展现时代沉重感;“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借明月清辉,营造苍凉悠远意境,烘托词人在亡国后的悲凄心境与坚贞气节,将亡国之悲推向高潮。

3. 分段赏析

上片借景抒怀,着力描绘上元节的凄凉图景。南宋都城临安的上元节本是繁华热闹之景,《梦梁录》中曾这般记载:“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装,竞夸华丽。公子王孙,王陵年少,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人都道玉漏频催,金鸡屡唱,兴尤未已。”这般通宵达旦的欢乐场景,词人至今记忆犹新,自然引发了与当下情境的鲜明对比。如今的上元节却是风雪交加、遮天蔽日,故都内外一片苍凉之象。词人起笔便以故都烧灯节的极度繁华欢乐与现实中的风雪酷寒、无限凄凉形成强烈对比,成功烘托出严酷冷寂的氛围。“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此处的“风和雪”,绝非单纯对自然景象的实写,更成为元蒙统治下严酷气氛的象征。也正因为如此,“风和雪”的再次出现,既是词牌格式的要求,更是词人刻意的强调。经过这一番着意强调,作者内心的亡国之痛便顺势倾泻而出。“江山如旧”中的“如”字,已然蕴含着“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世说新语》)的深哀大痛;“朝京人绝”中的“绝”字,又寄寓着故都易主、人心绝望的深仇大恨。字里行间,满是悲苦凄怆的情调。​下片侧重抒情,以景衬情,抒发物是人非、怀念故国的悲苦心境。“百年”二句,承接上文展开,直抒胸臆,感慨万千。人生百年本就十分短暂,偏偏又经历了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深哀大痛;尽管人们都不再前往故都观灯欢度佳节,自己却仍要与知己好友面对故国的明月“感旧”“寄情”。令词人锥心泣血的“兴亡别”,不仅指“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永遇乐》)的一去不复返,更指南宋覆亡之后“无花只落空悲”(《汉宫春》)的眼前处境。江山发生剧变,明月却依旧如故,只能对着明月凭吊,寄托对故国的怀念。一个“犹”字,既表达了对故国永远怀念的执着深情,也流露出一种莫可奈何的悲凉心境。词意发展到此处,可谓沉痛到了极点。词人面对“当时月”,故国的情景纷纷涌现眼前,可当下的处境却无比悲凉。这里的“当时月”,当然不仅仅是为了适应词牌格式,更是词人着意的强调,突出了他对故国的耿耿忠心以及对元蒙统治的强烈厌恶。词人对着明月凭吊,将情感寄托于故国,“当时月”又在默默照着如烛之泪的人、如梅之发的人。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把"当时月"的善解人意与词人的悲凄坚贞交织在一起,意境苍凉,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全词辞情哀苦、音调悲怆,寄寓深沉兴亡之感,道尽宋亡后遗民之痛,为《须溪词》名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词虽题作“春感”,实为元宵抒怀,语言流畅,感情沉郁,是南宋末年思想性较强,艺术性较高的作品之一。

现代学者徐培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郑会《题邸间壁》

下一篇:宋·梁栋《野水孤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