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雨细":窗外下起了绵绵细雨,声声敲打着梧桐。
"渐滴作秋声":这慢慢滴落的滴滴答答声,就像是秋天的声音,
"被风惊碎":被风撕碎。
"润逼衣篝":竹熏笼上熏烤着衣服,那微微的润泽便可得香,
# 衣篝:薰衣用的竹笼。
"线袅蕙炉沉水":燃烧着沉香的铜炉缓缓升起线状的香雾,袅娜缥缈。
# 线袅蕙炉沉水:香炉中的烟雾呈线状缓缓升起。蕙炉:香炉。沉水香,一种名贵的香料,燃烧用以熏衣和去居室秽气。
"悠悠岁月天涯醉":岁月悠悠而过,可我大部分时间却都是流浪天涯,昏昏沉醉。
"一分秋、":每经过一次秋天,
"一分憔悴":我的身心就憔悴一次。
"紫箫吟断":积压在心中的忧怨,即使紫箫吹断了也是无济于事,
# 紫箫吟断:比喻与情人离别。
"素笺恨切":素绢纸上依旧布满了怨恨切切的话语,
# 素笺恨切:写给情人的信充满了万般思念。
"夜寒鸿起":夜晚的寒空中,一只孤单的大雁向南飞去,在夜空中留下声声哀啼,我心中也随之更加悲凄。
# 夜寒鸿起:以夜间大雁比喻自己孤单寂寞貌。
"又何苦、":我这又是何苦,
"凄凉客里":要在异乡漂泊客居而不回归故里。
# 客里:指漂泊他乡客居。
"负草堂春绿":如此既辜负了故乡草堂外的春色绿意,
"竹溪空翠":又丢掉了欣赏清澈的溪水与竹林翠透的快乐。
"落叶西风":西风吹落了一片片树叶,
"吹老几番尘世":也吹老了我的人生岁月。
"从前谙尽江湖味":从前我已尝尽了漂泊江湖的艰辛滋味。
# 谙:熟悉,知道。
"听商歌、":如今又听到了这细雨敲击秋叶的悲凉歌声,
# 商歌:悲凉低沉的歌。
"归兴千里":怎能不萌发我千里归乡之心呢。
"露侵宿酒":露水浸湿了我的衣服,昨夜醉酒后到现在还没清醒,
"疏帘淡月":只见稀疏的门帘透来暗淡的月光,
"照人无寐":照得人思乡心切,更加无法入睡。
南宋词人
张辑(1180?~1236?),南宋词人。字宗瑞,号东泽,籍贯鄱阳(今属江西)。生于官宦之家,却生活贫困,亦不务世事,不入仕途。身体瘦弱,如不胜衣。喜吟咏,善弹琴。张辑的词作内容多寄情山水,抒发人生志趣,学北宋词人贺铸,喜欢另外创立新的词调名称,往往取词中得意之句,将调名改换。诗法得自姜夔,词风亦近。词作如《疏帘淡月·寓桂枝香秋思》《念奴娇·嫩凉生晓》等。其著有词集《东泽绮语》(又名《东泽绮语债》)。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悲秋之词,全文通过刻画由秋雨、秋声、秋风、秋气、秋露、秋月等所构成的容易伤情的景物特色,抒发了一种被秋天触发的羁旅之愁、蹉跎之恨与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渲染:末三句“紫箫吟断,素笺恨切,夜寒鸿起”通过箫声断绝,素笺染恨,寒夜孤鸿振翅等意像,渲染了词中的悲凉氛围。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以细雨梧桐写秋意初临。雨声本细,却被风揉碎成零星的悲音,既写听觉之“碎”,又暗含心绪之“乱”。细雨穿林打叶,声声入耳,如天地间一曲幽咽的秋之序章。紧接着“润逼衣篝,线袅蕙炉沈水”,由听觉转向嗅觉与视觉:衣篝湿润,蕙香袅袅,沉水炉烟如游丝般升腾。此句以通感手法将雨气之“润”与炉烟之“袅”交织,既烘托出秋夜的潮湿清冷,又暗喻词人如笼中衣衫般被秋寒困缚的孤寂。“悠悠岁月天涯醉。一分秋、一分憔悴”直抒漂泊之痛。岁月在异乡的醉梦中流逝,而秋意每深一分,人便憔悴一分。此句以“秋”与“憔悴”的量化对照,将抽象的羁旅愁思具象化,道尽时光催人老的苍凉。末三句“紫箫吟断,素笺恨切,夜寒鸿起”以声、形、动递进:箫声断绝,素笺染恨,寒夜孤鸿振翅。箫断喻知音难觅,笺恨写离愁难诉,鸿起则化用“雁字回时”的典故,以鸿雁南飞反衬游子未归的怅惘,将悲情推向高潮。下片以“又何苦、凄凉客里”自问开篇,直斥漂泊无谓,更以“草堂春绿”“竹溪空翠”的明媚春景反衬当下秋寒,凸显对故园闲居生活的追悔。此句以色彩(绿、翠)与温度(凄凉)的对比,强化今昔落差。“落叶西风,吹老几番尘世”转写沧桑之叹,西风扫落叶,吹老的不仅是草木,更是历经浮沉的尘世与人生。一“吹老”暗含历史虚无之叹,而“从前谙尽江湖味”则点明漂泊之久,尝尽冷暖后的疲惫。“听商歌、归兴千里”以悲凉商歌触发归思,商声属金,对应秋气,其调哀婉,与词人归心形成共振。然“归兴”终归虚想,结句“露侵宿酒,疏帘淡月,照人无寐”以冷寂之景收束全篇:夜露浸透残酒,疏帘透进淡月,清辉如霜,映照无眠之人。三句以“露”“帘”“月”三种清冷意象,构建出空灵萧疏的意境,而“照人无寐”四字,则表达出漂泊者的孤独。
4. 作品点评
作品以深秋景致铺陈,于寒林瘦水间勾勒出对光阴消逝、生命无常的深切体悟。那些逝去的韶光如镜花水月,愈是追忆愈显虚幻,将整首词笼罩在迷蒙的感伤烟霭之中。
上一篇:宋·宋祁《病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