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头又见新秋":江边又迎来新的秋天。
"几多愁":心中滋生多少愁绪。
"塞草连天何处、":边塞的衰草连天、
"是神州":哪里才是中原故土。
# 神州:指中国,此指京都。
"英雄恨":英雄的遗恨,
"古今泪":古今的泪水,
"水东流":都随江水向东流去。
"惟有渔竿明月、":只有手持渔竿在明月下、
"上瓜洲":独上瓜洲。
南宋词人
张辑(1180?~1236?),南宋词人。字宗瑞,号东泽,籍贯鄱阳(今属江西)。生于官宦之家,却生活贫困,亦不务世事,不入仕途。身体瘦弱,如不胜衣。喜吟咏,善弹琴。张辑的词作内容多寄情山水,抒发人生志趣,学北宋词人贺铸,喜欢另外创立新的词调名称,往往取词中得意之句,将调名改换。诗法得自姜夔,词风亦近。词作如《疏帘淡月·寓桂枝香秋思》《念奴娇·嫩凉生晓》等。其著有词集《东泽绮语》(又名《东泽绮语债》)。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登楼怀古、忧国伤时词。上片描绘秋江“新秋”“塞草连天”的萧瑟景象,以“何处是神州”的设问,凸显对中原失地的深切怀念;下片直抒“英雄恨”“古今泪”,将个人悲恨与历史洪流相联结,末句“渔竿明月”以归隐意象反衬壮志未酬的无奈,体现南宋文人的家国之痛。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借塞草连天的荒寒秋景,以设问句强烈抒发对中原沦陷的悲痛与迷茫,景中含情,情因景发。比喻:“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将“恨”与“泪”比作东流之水,象征愁恨的绵长不尽与历史的无情流逝,强化情感的深沉感。虚实结合:通过孙刘抗曹等虚写历史场景,与眼前实景(镇江多景楼)交织,拓展时空纵深感。“惟有渔竿”的虚写收束,将现实政治的无力转化为个体超脱的表象,深化悲剧性。
3. 分段赏析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又见新秋”点明时序更迭,年复一年的秋景触发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敏感。“几多愁”以问句强化情感,既包含对个人壮志未酬的感喟,也暗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奠定全词悲怆基调。“一水横陈,连冈三面”:京口(今镇江)“一水横陈,连冈三面”的险要地势,本可作为北伐的战略要冲,却被南宋朝廷视为“限南北”的天然屏障,暴露其妥协苟安的态度。词人借地理优势与政治现实的反差,暗讽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懦弱。“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塞草连天”描绘江北沦陷区的衰颓景象,“神州”直指被金人占据的中原故土。以问句收束,既呼应开篇之“愁”,又将个人愁绪升华为对国土沦丧的沉痛追问,情感激越,忧国之情溢于言表。“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渔竿明月”以隐逸意象反衬壮志难酬的悲愤——词人空有报国之志,却只能在瓜洲的江月之下持竿独钓,暗含对朝廷弃用贤能的控诉。词调名由《乌夜啼》改为《月上瓜洲》,以景语作结,余韵悠长,将报国无门的抑郁与对国事的失望融入清幽画面,更显苍凉。
4. 作品点评
此词语言简练而意蕴深沉,情感从个人愁绪扩展到历史悲恨,又以淡泊表象收束,形成“沉郁而含蓄”的风格,是南宋登临词中感慨家国之作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