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百种愁":苍天居然制造出一百种忧愁,
"挂在斜阳树":把它们挂在斜阳照射的大树枝头。
"绿叶阴阴占得春":绿叶茂密遮住了春日的阳光,
# 阴阴:荫蔽覆盖。
"草满莺啼处":连那芳草萋萋、黄莺啼叫的地方,也被这浓绿笼罩。
"不见生尘步":再也见不到她轻盈如踏尘的脚步。
# 生尘步:一作凌波步。形容女子走路时步履轻盈的姿态。生尘:沾上尘埃。
"空忆如簧语":只能回忆她那清脆语音甜美歌喉。
# 如簧语:形容女子的声音美妙动听,有如音乐。
"柳外重重叠叠山":柳树外是重重叠叠的青山,
"遮不断、":却挡不住、
"愁来路":忧愁闯进我的心口。
徐俯(1075~1141)宋代官员,江西派著名诗人之一。字师川,自号东湖居士,原籍洪州分宁(江西修水县)人,后迁居德兴天门村。徐禧之子,黄庭坚之甥。因父死于国事,授通直郎,累官右谏议大夫。绍兴二年(1132),赐进士出身。三年,迁翰林学士,擢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官至参知政事。后以事提举洞霄宫。工诗词,著有《东湖集》,不传。
1. 写作手法
比喻:“如簧语”以乐器簧片比喻嗓音婉转,写出了女子歌喉悠扬婉转。照应:徐俯的《卜算子》以精巧的照应手法将抽象愁绪融于景物,形成浑然天成的意境。开篇“天生百种愁”与结尾“遮不断、愁来路”首尾呼应,通过“斜阳树”与“重重叠叠山”的意象勾连,将愁绪具象为空间中蔓延的视觉存在,既暗示愁的绵延不绝,又以山峦的阻隔强化其不可阻断性。上片“绿叶阴阴”的乐景反衬与下片“生尘步”“如簧语”的虚实对照,将愁绪的深重与思念的徒劳嵌套于春景的荒芜中,情感从外显的直抒转向内敛的哲思。全词以景锁愁、以愁破景,在首尾圆合的结构中完成对愁绪的立体诠释。
2.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天生百种愁,挂在斜阳树”开篇两句以“天生”二字直击愁绪的浩瀚无边,仿佛愁是天地间与生俱来的存在。将无形的愁思具象化为“挂在斜阳树”的实体,斜阳的昏黄与烟雾缭绕的树影,构成一幅朦胧的愁绪图景。此句突破传统婉约词风,用夸张的想象将愁情外化为可见之物,如同李白“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般奇崛,却更添暮色中的沉重感。“绿叶阴阴占得春,草满莺啼处”则将笔锋转向明媚春景:绿叶繁茂遮蔽春光,芳草萋萋引得莺鸟啼鸣。看似与愁绪无关,实则以乐景反衬哀情——万物生机勃勃,独独缺了思念之人的身影。一个“占”字暗含对春色的占有欲,而“自得春”的“自”字更显物我疏离,草木禽鸟的欢愉与词人的孤寂形成尖锐对比。词的下片,“不见生尘步,空忆如簧语”聚焦具体思念对象:“生尘步”化用曹植《洛神赋》典故,刻画佳人轻盈步态;“如簧语”以乐器簧片比喻嗓音婉转。此刻佳人踪迹全无,徒留回忆在耳畔。两句从视觉到听觉多维度追忆,“不见”与“空忆”的否定句式强化失落感,如同杜甫“感时花溅泪”的错位写法,美好记忆反成痛苦根源。“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结尾以山峦阻隔作结:柳荫外层叠的山峰本可阻隔视线,却拦不住愁思如潮水涌来。将愁绪比作有源头的实体,与开篇“天生”形成闭环,构建出愁从天地而生、奔涌不息的壮阔画面。山峦的“重重叠叠”与愁绪的“百种”形成数量级呼应,最终以自然屏障的无力反衬情感的不可阻挡。
3. 作品点评
《卜算子·天生百种愁》全词以“愁”为眼,却另辟蹊径:上片将无形愁思具象为斜阳树梢的烟霭,下片借山峦阻隔暗喻愁绪奔涌。看似矛盾的春景欢愉与愁情浩荡,实则构成情感张力——草木的生机反成愁思的催化剂,群山的屏障更显愁情的不可阻挡。这种“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的手法,使全词既有“喷薄而出”的力度,又具“波谲云诡”的余韵,堪称宋词中“愁”的另类书写。
上一篇:宋·陆游《命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