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十年兵不解":十年战火未熄,
# 兵不解:指战争未结束。
"征尘直到江城":金兵已压至建康城下。
# 江城:指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征尘:指金兵。征一作胡。
"岁华销尽客心惊":惊觉年华已逝,客居他乡的惊惶涌上心头。
# 客:词人自指。
"疏髯浑似雪":疏落的胡须已如霜雪,
# 浑:全。,疏髯:稀疏的胡须。
"衰涕欲生冰":悲怆的泪水凝成寒冰。
"送老齑盐何处是":这把老骨头该栖身何处?
# 齑盐:一作薤盐。原意是指切碎的腌菜,此处专指最低限度的生活物资。
"我缘应在吴兴":想来吴兴山水间尚可容身。
# 吴兴:在今浙江省湖州市。
"故人相望若为情":又怕这里的朋友们思念我。
# 若为情:如何为情,难为情。,故人:老朋友。
"别愁深夜雨":到那时啊,友人只有独个面对深夜的凄雨,
"孤影小窗灯":灯火映着孤单的身影。
两宋之交词人
陈克(1081~1137?),北宋末至南宋初词人。字子高,自号赤城居士,临海(今属浙江)人。少随父官学四方,不事科举。高宗绍兴初,以吕祉帅建康辟为属。后为敕令所删定官,以光禄寺丞致仕。陈克诗词俱工。其诗清丽俊逸,颇多佳句,如“汗简不知天上事,至尊新纳寿王妃”等,为人所称道。其词更多是吟咏景物、闲情之作,清辞丽句,以淡雅蕴藉见长。陈廷焯评其词“婉雅闲丽,暗合温、韦之旨”。代表作品有《宁王进史图》《豆叶黄》。著有《赤城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是南宋词人陈克创作的爱国寻归词作。全词以“四海十年兵不解”开篇,直击宋金战争持续十年的历史背景,通过“胡尘直到江城”的意象叠加,展现金兵压境的国势危局。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面对国家的危亡痛心疾首,而又力不从心、无可奈何的悲凉情绪,同时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全词悲慨沉郁,满腔忠愤溢于言表,感情真挚。
2. 写作手法
承上启下:“送老齑盐何处是”承上启下:既承接前文“衰涕欲生冰”的衰老困顿,以“送老”呼应岁月蹉跎;又引出后文“我缘应在吴兴”的归隐之愿,将现实漂泊与理想栖居勾连。“何处是”三字,既是对当下困顿的诘问,亦是对归宿的探寻,自然过渡到对吴兴的向往,使情感脉络由困顿转向期许。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浓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多重历史信息。自宣和七年金灭北宋至绍兴四年金军兵临建康,十四年间兵燹绵延的史实被凝练为这两句词。前句“四海十年兵不解”以数字的精确性揭示战事之漫长,暗含对侵略者的控诉;后句“胡尘直到江城”则通过空间位移的递进关系,展现北方铁骑直抵江南的侵略态势,暗藏对南宋朝廷偏安苟且的尖锐批判。这种起句方式既奠定全词沉郁基调,又形成“历史质询—现实忧患”的双重结构:下文“岁华销尽”的时光焦虑、“归隐不得”的矛盾心理、“与故人别”的惨淡现实,皆由此历史坐标生发。词人以兴亡之眼观照个体命运,将家国之痛熔铸于个人际遇。下片以“送老”为词眼,构建起时空交错的抒情网络。作为全词枢纽的“送老”二字,既承接上片“岁华销尽”的韶华流逝、“疏髯如雪”的衰老表征、“衰涕成冰”的忧思凝结,又开启下片“吴兴”的退隐之地、“别愁”的复杂心绪、“孤影”的寂寞镜像。词人表面书写归隐之志,实则深陷“欲归不得”的困境——“相望”二字道尽与故人诀别的矛盾心理:既向往“送老”的宁静,又难以割舍故交情谊。结尾“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运用时空错位的艺术手法,将实景(深夜雨)与虚境(孤影灯)交织,以“对面着笔”的技法想象故人念己之态。这种“不写之写”的笔法,既暗合中国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传统,又与苏轼“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形成跨时空的互文,将个体孤独升华为时代悲剧的缩影。结句以景截情,将开篇的家国忧思收束于深夜孤灯的剪影中,正如况周颐所言“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在无声处迸发出震颤人心的力量。
4. 作品点评
《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以起承转合之妙构筑沉郁诗境。开篇“四海十年兵不解”如金石掷地,直贯全篇家国之痛,“胡尘直到江城”以地理意象勾连时空,兵祸绵延与都城沦陷形成双重压迫。过片“送老”二字如榫卯咬合,既承上片“岁华销尽”之迟暮,又启下片“吴兴”归隐之念,将国事颓唐与身世飘零熔铸为“疏髯浑如雪”的具象哀矜。结句尤见匠心,避实就虚以“深夜雨”“小窗灯”的冷寂画面收束,不直言故人离愁,却借“孤影”倒影自我处境,在雨灯交映间凝成沉郁顿挫的余韵。全词以白描笔法运沉雄之气,“兵不解”与“送老”构成历史纵深,白发衰涕与孤灯冷雨形成时空叠印,未着一字家国而兴亡之慨已渗入字缝,深得词体含蓄蕴藉之妙。
# 词中抒发了北宋灭亡的悲惨后果,直到南渡以后仍然为逃避金人侵扰而四处逃亡,无家可归。“故人相望若为情”一句反映了身在官位却无法扭转局面的愧疚。结拍夜雨孤灯,以景结情,凄清惨淡,含不尽之意,俱在言外。
不详当代文人陶尔夫《宋词今译》
上一篇:宋·张抡《诉衷情》
下一篇:宋·欧阳修《啼鸟(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