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中分":秦淮河被白鹭洲一分为二,
# 二水:指白鹭洲将秦淮河分为两条。
"三山半落":三座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 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三峰排列,故名三山。
"风云气象通寥廓":天地的风云气象直通辽阔的苍穹。
# 寥廓:空阔旷远。
"少年怀古有新诗":少年人登临古迹写下新诗篇,
"清愁不是伤春作":这份清冷的愁绪并非为春日而伤怀。
"六代豪华":六朝的奢华景象,
# 六代豪华:金陵曾为六朝故都,故云。
"一时燕乐":当年宴饮作乐的盛景,
# 燕乐:即宴乐。
"从教雨打风吹却":任凭风吹雨打都已消散殆尽。
# 从教:任凭,听任。
"与君携酒近阑干":不如与我一同携酒靠近栏杆,
"月明满地天无幕":看明月洒满大地,夜空如无边的帷幕般展开。
宋代文学家
刘一止(1078?~1160),宋代文学家。字行简,号苕溪、太简居士,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徽宗宣和三年进士,历官两浙东路提刑、中书舍人等职。后因忤秦桧被革职。召还,因病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刘一止博学能文,文章推本经术,不效世俗纤巧刻琢。其诗寓意高远,清深简易,自成一家。他亦工词,其词造语清新,因《喜迁莺·晓行》词盛传京师,故人称“刘晓行”。著有《苕溪集》。
1. 写作手法
引用:文中多处引用诗句和典籍,引用李白“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说明刘一止对前人诗句的化用;引用《该闻录》中李白作《金陵凤凰台》诗的记载,增添历史文化底蕴;还引用王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宋玉“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等诗句,丰富文章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词作意境。对比:“六代豪华,一时燕乐,从教雨打风吹却”前两句描绘六朝的奢华繁盛与宴饮之乐,后一句则笔锋一转,写昔日繁华被风雨荡涤殆尽,只剩荒凉。通过“盛”与“衰”的强烈对比,借古讽今,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忧思,使情感更具冲击力。白描:“二水中分,三山半落”长江被白鹭洲分为两支,凤凰台附近的三山若隐若现,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直接勾勒景物形态,呈现出开阔的地理空间与苍茫的景致。
2. 分段赏析
近晚时分,刘一止与友人登临凤凰台。此台背靠金陵古城,雄踞凤凰山上,俯瞰着浩浩长江。凭栏远眺,江山壮丽尽收眼底:天光朦胧处,白鹭洲如巨斧横截长江,江水奔腾,浪涛翻涌,被一分为二,两岸水石相击,气势磅礴;江岸三座山峰高耸入云,南北相连,在暮色与烟云的笼罩下,半隐于天外,若有若无,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恰似王维笔下“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意境。极目远望,天地开阔,令人顿生“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之感。词的开篇三句,便以雄浑壮阔之景,将读者带入诗意画卷。凤凰台自古为文人墨客抒怀之地,李白曾在此留下咏叹金陵的千古绝唱。刘一止化用李白“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之句作为词的起首,这种化用在诗词创作中并不鲜见,如辛弃疾《太常引》“斫却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化用杜甫“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正如明王骥德所言,化用妙在“撮盐水中,饮水乃知咸”,刘一止此句信手拈来,自然贴切,毫无雕琢痕迹。“少年怀古有新诗,清愁不是伤春作”是全词主旨所在。“新”字凸显其词特色,南宋初期,靖康之难后,词坛风格剧变,众多词人将笔触转向家国命运,词作风格趋于沉郁苍凉。刘一止身为谏官,为官清正,敢于直言,其词作摒弃闺阁私情与无病呻吟,尽显文人担当。下阕视角从远眺转为近景,昔日繁华的六朝故都建康城近在眼前,可二水三山依旧,往昔升平燕乐却已消逝在风雨之中,这与李白、苏轼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一脉相承。但词的结尾“与君携酒近阑干,月明满地天无幕”笔锋突转,不同于李白的忧愁、王安石的喟叹、辛弃疾的义愤,刘一止与友人在月下饮酒赏月,超然闲适。这看似恬淡的表象之下,实则暗含波澜。李清照曾以“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委婉表达情思,刘一止同样先排除伤春之情,却描绘金陵衰败,再转至悠然赏月。这种曲折婉转的表达,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复杂心绪,或许只有那轮明月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