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琴为弦直":我爱琴只是因为琴弦正直,
# 弦直:喻为人正直。,怜:即爱。
"爱棋因局方":我爱棋只因为棋盘方正。
# 局方:棋盘为方形,喻为人不圆滑、有棱角。局:指棋盘。
"未用较得失":我从不利用下棋来计较输贏得失,
# 较:计较。
"那能记宫商":哪能记得清楚宫商等五个音阶?
# 那:疑问代词。哪里;何处。
"我老世愈疏":年龄越大越被世俗疏远,
# 世愈疏:为浊世所疏远。
"一拙万事妨":一次次正道直行,百事受妨碍,
"虽此二物随":虽然有琴棋二物相伴,
"不系有兴亡":但是与国家兴亡没有关联。
宋代文学家
刘一止(1078?~1160),宋代文学家。字行简,号苕溪、太简居士,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徽宗宣和三年进士,历官两浙东路提刑、中书舍人等职。后因忤秦桧被革职。召还,因病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刘一止博学能文,文章推本经术,不效世俗纤巧刻琢。其诗寓意高远,清深简易,自成一家。他亦工词,其词造语清新,因《喜迁莺·晓行》词盛传京师,故人称“刘晓行”。著有《苕溪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属于托物言志题材。诗中借琴之“弦直”、棋之“局方”,表达诗人对正直品格的坚守,以及对世事的感慨。诗人通过描写自己与琴、棋相伴,展现出超脱世俗、不计较得失的心境,同时也透露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与愤懑。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这两句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明确表明喜爱琴是因为其弦直,喜爱棋是因为其局方,以“弦直”象征正直,以“局方”象征方正,借此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品格。
3. 分段赏析
首联简洁明了,直接道出诗人的本意。其表述突破常规认知,颇具新颖独特的吸引力。“怜”意为喜爱,通常人们爱琴,多是因其能奏出美妙乐音,如王维在《竹里馆》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重点在于琴音。即便传说中陶渊明抚无弦琴之事属实,他抚琴时也应是在想象中感受琴音。而本诗作者却不同,他爱琴并非为了聆听乐音,而是看重琴的“弦直”。再说爱棋,一般人爱棋是为了在对弈中较量才智、消遣时光,可作者爱棋,并非为了博弈娱乐,而是因其棋盘之“局方”。这两句表面是探寻琴、棋的特质,实则意在借物喻人,指向人的品格。“直”代表正直、不邪僻,“方”意味着有棱角、不圆滑。作者于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登进士第后,曾任监察御史,以“封驳不避权贵”著称,其为官态度正是“方”“直”品格的生动注脚。颔联中,“未用较得失”承接“爱棋”句,由于诗人只钟情于棋盘的方正,而非对弈输赢,所以不会用下棋来较量胜负;“那能记宫商”承接“怜琴”句,因为诗人独爱琴弦的正直,而非琴音曲调,故而不会去记宫商五音。这两句进一步阐释,让首联“为弦直”“因局方”的含义更加清晰,起到了突出和强调的作用,绝非多余之笔。颈联里,“拙”与“巧”相对。那些善于花言巧语、逢迎世事之人,自然能处世圆滑,此为“巧”;而秉持正直之道行事,往往会遭遇诸多阻碍,此为“拙”。正因如此,一旦坚守正直之“拙”,便会事事受阻。这两句看似句句在说自己,实则字里行间都在讽刺世态,以反语暗藏锋芒,余韵悠长。尾联将诗歌意境进一步升华。尽管琴棋始终相伴,诗人方正正直的品格未曾改变,然而却只能在小斋中独自闲处,与国家兴亡毫无关联。诗人将个人的沉浮感慨提升到家国兴亡的层面,使诗境更为深远。此时不禁令人思索,那些真正左右国家兴亡的人究竟是怎样的?联想到宋徽宗以来,蔡京等“六贼”把持朝政,国事日益衰败的时局,更能体会到这一联中蕴含的深沉感慨。而在表达上,诗人却含蓄内敛,同时此联又巧妙呼应首联的琴棋,使诗歌首尾紧密相连,结构完整。
4. 作品点评
《小斋即事》作为一首五言律诗,在结构与表意上独具匠心。首联开宗明义,径直阐明诗人钟情琴与棋的缘由,以琴之“弦直”、棋之“局方”象征自身品格追求。颔联则勾勒出诗人超脱世俗的淡泊心境,不纠结于棋局得失,不在意琴音宫商,尽显豁达。后两联笔锋一转,倾诉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喟叹。他坚守正直方正,不随波逐流,却无奈远离国事。全诗语言质朴无华,却寓意深邃,借琴棋为喻,深刻呈现出诗人对正直品质的执着坚守,以及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姿态。其间隐隐流露的失落情绪,化作字字说己、句句讽世的笔触,以反语暗藏锋芒,余韵悠长,引人深思。
下一篇:宋·陈师道《春怀示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