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头春未到":边塞的春天还未到,
# 边头:边塞。
"雪满交河道":积雪覆盖着交河的大道。
# 交河:古县名,今新疆吐鲁番西北交河城故址。
"暮沙明残照":黄昏时,落日残照白茫茫的沙漠,
# 暮:黄昏。
"塞烽云间小":边塞的烽火台高高耸入白云间,显得很小。
# 塞烽:塞上烽火。
"断鸿悲":失群的孤雁声声悲鸣,
# 断鸿悲:失群的孤雁声声悲鸣。
"陇月低":陇山上明月低悬,
# 陇:陇山。
"泪湿征衣悄":戍边将士思乡的泪水悄然沾湿了身上的军衣。
"岁华老":不知不觉之间年华已老。
# 岁华:年华。
"此腔自虏传至边":这种曲调从敌人阵营传到边境,
"饮牛马即横笛吹之":牧民放牛喂马时就横吹笛子演奏。
"不鼓不拍":无需鼓瑟击节,
"声甚凄断":笛声凄厉悲切。
"闻兀术每遇对阵之际":听说兀术每次对阵时吹奏此曲,
"吹此则鏖战无还期也":激战便无休无止。
宋代文学家
曹勋(1098~1174),宋代文学家。字公显,一作功显,号松隐,颍昌府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北宋末年词人曹组之子。宣和进士,靖康之变后从徽宗北迁,受命自燕山遁归,诣阙上徽宗御衣。绍兴中两度使金,不辱使命。曹勋的诗中多写出使见闻,尤以使金诗著名。其词多应制咏物之作,与其父偏好俗体不同,多见一时中兴之盛。亦涉及宫廷郊庙乐章,颇为典雅中正。代表作品有《入塞》《饮马歌·边头春未到》《夹竹桃花·咏题》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曲子词民歌,通过写连年征战的胡兵的悲愁哀怨,表达了词人对战争的哀怨和对家乡的思念。
2. 写作手法
烘托:“断鸿悲,陇月低”,孤雁哀鸣,陇月低垂,渲染出一片凄清,以失群的鸿雁、低垂的陇月烘托士兵们心中的哀怨凄恻,可见战争并非广大胡人士卒的意愿。
3. 分段赏析
开篇“此腔自虏传至边”暗藏历史纵深:一支异族笛曲,既是边地文化的渗透符号,亦暗示中原文明在铁蹄下的裂痕。而“饮牛马即横笛吹之”的细节,将人畜共存的荒蛮感推向极致——笛声不依汉家礼乐的鼓拍节制,恰似戍卒身份认同的撕裂与异化。上阕以白描勾勒边塞的“非春”图景:“雪满交河道”以纯白覆盖消解季节更迭,凝固的雪原成为时间牢笼;“暮沙明残照”以金色余晖反衬天地苍茫,而“塞烽云间小”则通过烽燧的渺小化处理,暗示战争在永恒自然前的虚妄。三组意象构成冰与火的悖论:雪的冷寂、沙的灼目、烽的微弱,共同解构了“春”的生机内核。下阕“断鸿悲”以孤鸟哀鸣刺破天幕,与“陇月低”的压抑视角形成空间张力——鸿雁南归的本能与戍卒滞留的宿命构成尖锐对照。而“泪湿征衣悄”将宏大叙事坍缩为个体细节:泪水浸透的征衣无声坠地,比号角战鼓更震颤人心。末句“岁华老”如一声钝响:当自然时序的“春”被战争机器碾碎,戍卒的生命年轮在荒原上逆向生长,从青丝到白头的蜕变,成为比死亡更残酷的刑罚。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传诵。
# 此词是宋词中不多见的边塞题材的作品。曹勋有过北方生活的经历,故这首词并非凭空杜撰,但也借鉴了唐代边塞诗的一些意境,这种主题的因袭在中国文学中并不罕见。
不详上海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黄宝华《唐宋词观止下》
# 本词篇题以及篇中大意多与李欣《古从军行》相合。词以主要笔墨描绘边塞景色,渲染悲凉气氛,最后点出出征人老于边陲的哀思,慷慨感人。
不详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俞平伯《唐宋词观止下》
上一篇:宋·陆游《游修觉寺》
下一篇:宋·徐得之《玉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