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ì
sòng
bǎi
líng
shǒu
bǎi

朝代:宋作者:释绍昙浏览量:3
shàng
fān
piáo
méi
jiān
guà
jiàn
dào
suī
wēi
è
shēng
nán
yǎn
qióng
tōng
tōng
biàn
dào
kuà
yáng
sān
jiǎo
shān
qián
tián
yuán
piàn
liǎng
piàn
liù
piàn
qiān
zhàng
xuán
nòng
xiǎn
yǎn
cǎo
xié
xiū
zhěng
duō
shí
qiū
fēng
cháng
jìn
máo
zhài
sàn
xián
yún
kuài
huó

译文

在地上翻弄着瓢,眉毛之间仿佛挂着剑。古老的道路虽然已经衰微,恶劣的名声却难以掩盖。穷困到了极点就会通达,通达之后就会发生变化。倒骑着杨岐宗的三脚驴,踏破了山前祖先留下的田园,一片、两片,四片、五片、六片、七片。在千丈高的悬崖上摆弄险峻的姿态,草鞋已经修整了很长时间。在秋风中偿还尽了外在的种种负担,像悠闲的云朵一样散步、嬉戏。

逐句剖析

"地上翻瓢":在地上翻弄着瓢,

"眉间挂剑":眉毛之间仿佛挂着剑。

"古道虽微":古老的道路虽然已经衰微,

"恶声难掩":恶劣的名声却难以掩盖。

"穷则通":穷困到了极点就会通达,

"通则变":通达之后就会发生变化。

"倒跨杨岐三脚驴":倒骑着杨岐宗的三脚驴,

"踏破山前祖父田园":踏破了山前祖先留下的田园,

"一片两片":一片、两片,

"四五六七片":四片、五片、六片、七片。

# 四五六七片:谢后堂□寮元监寺并踏山。

"千丈悬崖弄险巘":在千丈高的悬崖上摆弄险峻的姿态,

"草鞋修整已多时":草鞋已经修整了很长时间。

"秋风偿尽皮毛债":在秋风中偿还尽了外在的种种负担,

"散步闲云快活戏":像悠闲的云朵一样散步、嬉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偈颂一百零四首(其一百五)》是宋代释绍昙创作的偈颂诗。此诗以象征手法开篇,“地上翻瓢”暗喻世事无常,“眉间挂剑”象征斩断尘念的禅悟境界。后以“古道虽微,恶声难掩”点出真理虽隐却不可遮蔽的哲理,化用《周易》“穷则通,通则变”揭示物极必反的辩证思想。末句“倒跨杨岐三脚驴”借禅宗公案典故,以荒诞意象表达打破常规的彻悟心境,“踏破田园”则隐喻超越世俗执念,数字罗列更显破除形迹的自在超脱。全诗语言凝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地上翻瓢,”这一奇特的行为描述营造出一种荒诞、超脱的氛围。“瓢”可能象征着某种世俗之物,而“翻瓢”的动作则暗示着对世俗观念的颠覆或重新审视,引发读者对生活本质的思考。“眉间挂剑。”给人一种锐利、警觉的感觉。“剑”在禅宗中可能象征着智慧或决断力,此句暗示诗人内心时刻保持着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世俗的洞察,体现出一种禅者的精神状态。“古道虽微,恶声难掩。”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古道”象征着传统的道德、真理之路,虽然已经衰微,但恶劣的名声却难以掩盖。体现了诗人对世间善恶、正邪的清晰认识,以及对世俗道德沦丧的忧虑。“穷则通,通则变。”此句阐述了禅宗中关于事物发展的规律。“穷”代表困境,“通”表示通达,“变”意味着变化。诗人认为在困境中蕴含着通达的契机,而通达之后又会引发新的变化,体现了一种辩证的思维和对禅修过程中起伏变化的深刻理解。“倒跨杨岐三脚驴,”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描述。“杨岐”可能指杨岐宗,是禅宗的一个流派;“三脚驴”可能是该流派中象征某种境界或修行方式的意象。“倒跨”的动作打破了常规,象征着突破传统的修行,追求一种超越世俗的禅修境界。“踏破山前祖父田园,”进一步强调了突破和超越。“祖父田园”象征着传统的、既定的生活或观念,“踏破”则表示对这些传统的不满和突破,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由、创新的禅修精神。“一片两片,四五六七片。”这一句看似简单的数量罗列,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禅意。数量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象征着禅宗中对世俗数量观念的打破,去体悟禅理。“千丈悬崖弄险巘,”“千丈悬崖”营造出一种险峻、危险的氛围,“弄险巘”则表示在这种危险的环境中嬉戏、玩耍。这体现了诗人对生死、困境的超脱态度,以及在禅修中敢于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精神。“草鞋修整已多时。”“草鞋”象征着行脚僧人的身份和修行之路,“修整已多时”表示诗人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暗示诗人在禅修的道路上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磨砺和准备,即将迎来新的境界或突破。“秋风偿尽皮毛债,”“秋风”可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规律,“皮毛债”可能象征着世俗的欲望、烦恼等。此句表示诗人已经偿还尽了世俗的债务,摆脱了欲望的束缚,达到了一种自在、解脱的状态。“散步闲云快活戏。”描绘了一幅悠然自在的画面。“闲云”象征着自由、闲适的精神境界,“散步”“快活戏”则体现了诗人在禅修中所获得的愉悦和自在,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超脱世俗、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冬夜读书》

下一篇:宋·释法薰《偈颂六十八首(其四十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