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ūn
zhī
chū

朝代:唐作者:雍裕之浏览量:2
jūn
zhī
chū
bǎo
jìng
wèi
shuí
míng
jūn
lǒng
shuǐ
cháng
wén
shēng

译文

自从你离开我之后,那宝贵的镜子还为谁而照亮呢?对你的思念就如这日夜奔流的河水,每天都能听到像哭泣时发出的呜咽之声。

逐句剖析

"自君之出矣":自从你离开我之后,

# 矣: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出:出行。,之:的。,君:君子。夫君。,自:自从。

"宝镜为谁明":那宝贵的镜子还为谁而照亮呢?

# 明:照明。明亮。,宝镜:镶珍宝的铜镜。

"思君如陇水":对你的思念就如这日夜奔流的河水,

# 陇水:河流名。源出陇山,因名。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至甘肃平凉一带,为六盘山南段别称。陇山,一名陇坻、陇坂,汉之陇关,为陕甘要隘。,思君:思念君子或夫君。

"长闻呜咽声":每天都能听到像哭泣时发出的呜咽之声。

# 呜咽声:鸣响的呜咽之声。有说“呜咽声”。呜咽:小声哭泣的样子。,长闻:长久地闻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自君之出矣》是唐代诗人雍裕之创作的乐府诗。此诗以闺中女子口吻,写尽对远行爱人的思念。开篇“自君之出矣,宝镜为谁明”,点明丈夫离家后,女子无心梳妆,连宝镜都失去意义,直白道出孤独与落寞。后两句“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运用比喻,将思念比作陇水,潺潺不断,似呜咽有声,生动展现思念的绵长与悲切。全诗以梳妆镜和河水为意象,借物抒情,委婉含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雍裕之(?~?),唐代诗人。名或作聿之,蜀(今四川)人。进士未第,漂泊四方。永泰元年,曾至潞州谒见李抱玉。雍裕之擅长乐府诗和杂体诗,绝句尤为出色,诗风极有情致,善于咏物抒情,描写客愁、闺怨。主要作品有《自君之出矣》《农家望晴》《江边柳》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乐府诗,也是一首闺怨诗。全诗以女子视角展开,生动描绘出主人公思念时内心的悲切哀伤。

2. 写作手法

比喻:“一是用流水来比喻思君,二是用流水呜咽,比喻情意凄切”,将无形的思念之情比作有形的流水,把情感的凄切比作流水的呜咽声,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思念的深沉和哀伤,引发读者的联想与共鸣。设问:“这宝镜为谁明呢?意思是宝镜既然不为谁明,也就自然不明了。”通过设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思考,强调了宝镜无人欣赏便失去意义,进而突出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引用:文中提到“如同司马迁《报任安书》所说的‘女为悦己者容’”,通过引用古人语句,更好地诠释了诗中女子因丈夫不在而无心梳妆,体现出对丈夫的忠贞,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说服力。直接抒情:“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表达了主人公无限的情感,直接抒发了对诗歌中主人公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诗歌所传达的深情。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自君之出矣,宝镜为谁明?”以细腻笔触,直抒主人公对远行之人的深切思念。“宝镜为谁明”采用反问语气,暗含宝镜无人欣赏便无需映照之意,恰似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女为悦己者容”所传达的深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女子对丈夫的深情与忠贞。后两句“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则直抒胸臆,将主人公心中翻涌的思念之情尽情倾泻。其中,“呜咽”一词生动描绘出主人公因思念而悲痛哭泣的状态。诗人在此处运用双重比喻,诗歌中以“水”为喻,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表达。其一,借水流的绵延不绝,暗喻思妇对爱人的思念日夜不息,“无有穷已时”正是对这种无尽思念的生动诠释;其二,以水流的浩渺无垠,比拟思妇绵长深厚的情意,正如李白“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用水之长展现情之长;其三,通过流水的呜咽之态,映射情意的凄婉悲切。前两种比喻,能从流不断与思不断、水无限与情无限间直观捕捉“相似点”,而第三种将流水与情意相连,则需层层联想:由流水联想到水声,再由水声联想到呜咽哭泣,进而关联到感情的凄切,这种突破常规“相似点”的比喻,在修辞学中被称为“曲喻”。李贺《天上谣》中“银浦流云学水声”,便是“曲喻”运用的经典范例,以奇妙的想象,让意象间产生独特的情感勾连。

4. 作品点评

雍裕之的这首诗,存在较为显著的模仿痕迹,《吟窗杂录》所记载的辛弘智的《自君之出矣》与雍裕之此诗完全相同,二者皆被收录于《全唐诗》。此诗以细腻笔触展现了思妇对久出未归丈夫的深切眷恋。在创作手法上,其精妙之处在于立意曲折委婉,借助巧妙的比喻,营造出含蓄悠远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题木兰庙》

下一篇:唐·胡曾《咏史诗·赤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