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绝苍苔地":秋雨停歇,青苔覆盖的地面还透着湿润,
"月斜青草阶":明月西斜,清辉洒在长满青草的台阶上。
"蛩鸣谁不怨":蟋蟀的鸣叫声,有谁听了不会心生愁怨?
"况是正离怀":更何况此时我正饱含着离别的伤怀。
中唐诗人
雍裕之(?~?),唐代诗人。名或作聿之,蜀(今四川)人。进士未第,漂泊四方。永泰元年,曾至潞州谒见李抱玉。雍裕之擅长乐府诗和杂体诗,绝句尤为出色,诗风极有情致,善于咏物抒情,描写客愁、闺怨。主要作品有《自君之出矣》《农家望晴》《江边柳》等。
1. 分段赏析
“雨绝苍苔地”:“雨绝”直白地交代了雨刚停的状态,地面上还氤氲着潮湿的气息。“苍苔地”则进一步描绘出环境的样貌,苍苔遍布,暗示此处少有人至,充满荒芜之感。这一句就像一幅画的底色,仅用“雨绝”“苍苔”两个元素,便将一个湿漉漉、静悄悄的秋夜场景呈现在眼前,为整首诗渲染出清冷孤寂的氛围,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落寞与寂寥,仿佛连周遭的环境都因这份心绪而蒙上了一层灰调。“月斜青草阶”:“月斜”点明时间已至深夜,月亮西斜,月光变得愈发清冷微弱。“青草阶”描绘出台阶上长满青草的画面,台阶本是供人行走之处,如今却杂草丛生,更凸显出此地的荒僻与寂静。月光洒在青草台阶上,光影交错,画面静谧而冷清。这一句在视觉上延续了前一句的清冷感,“月斜”的动态与“青草阶”的静态相互映衬,不仅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幽静,还通过“斜月”这一意象,暗喻诗人内心因离愁而产生的不安与惆怅,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做足铺垫。“蛩鸣谁不怨”:“蛩鸣”是秋夜中极具代表性的声音,蟋蟀的鸣叫细碎而悠长,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诗人在此用反问句“谁不怨”,意思是听到这样的虫鸣声,任谁都会心生愁怨。这一问,打破了前两句营造的寂静画面,以声音引发情感共鸣,将个人的愁绪扩展到普遍的人类情感层面,仿佛蟋蟀的每一声鸣叫都在诉说着无尽的哀怨,让读者也不由自主地沉浸在这份哀愁之中,同时也巧妙地将自然之声与人类情感紧密相连。“况是正离怀”:“况是”二字起到了转折和递进的作用,意思是“更何况”。“正离怀”则直接点明了诗人愁怨的根源——正处于离别的情境之中。前面三句,无论是环境的描写,还是虫鸣引发的愁绪,都在此刻有了落脚点。因为离别,秋夜的冷清更添凄凉,蟋蟀的鸣叫更显哀伤。这一句将前面层层铺垫的情感推向高潮,直白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因离别而产生的痛苦与不舍,使整首诗从对秋夜景色的描绘,升华到对离情别绪的深刻表达,言简意赅却又情感浓烈,余韵悠长。
上一篇:唐·韩愈《符读书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