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shǐ
shī
·
·
chì

朝代:唐作者:胡曾浏览量:2
liè
huǒ
西
fén
wèi
zhōu
láng
kāi
guó
zhēng
shí
jiāo
bīng
jiǎ
huī
cháng
jiàn
cuò
yīng
xióng
bǎi
wàn
shī

译文

熊熊大火向西烧了魏国皇帝的大旗,周瑜作为开国功臣正是龙争虎斗的时候。两国交兵不用去挥舞长剑,善用兵者,笑间就能挫败敌人百万雄师。

逐句剖析

"烈火西焚魏帝旗":熊熊大火向西烧了魏国皇帝的大旗,

# 魏帝:与末句“英雄”同指三国时曹操。,烈火西焚:指赤壁之战,周瑜火烧曹操大军。当时,曹操为了解决北方士卒不习惯坐船的问题,于是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采纳部将黄盖的建议,采用火烧的策略一举打败了曹军。

"周郎开国虎争时":周瑜作为开国功臣正是龙争虎斗的时候。

# 周郎:三国时周瑜。

"交兵不假挥长剑":两国交兵不用去挥舞长剑,善用兵者,

# 不假:不需要;不凭借。

"已挫英雄百万师":笑间就能挫败敌人百万雄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赤壁》乃唐代诗人胡曾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同样以赤壁为吟咏对象。不过,它与杜牧的《赤壁》诗风格迥异。杜牧的《赤壁》由眼前之景触发联想,生动地对当年战况展开议论。而胡曾此诗,仅前两句略有议论,其余部分大多着力描绘当时的交战场景。尽管诗中缺乏深刻独到的议论见解,但读来声调响亮,颇具雄浑威武的气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胡曾(?~?),唐代诗人。号秋田,邵阳(今属湖南)人。咸通中举进士不第,后入蜀,为路岩、高骈诸人幕僚。其诗托古讽今,意存劝戒,通俗明快,以咏史诗见长。他依据儒家正统思想评述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所作《咏史诗》3卷,收150首,皆七绝,常被后来讲史小说所引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诗。描绘了赤壁之战激烈的交战场面,营造出紧张、雄浑的战争氛围,体现出当时局势的关键与复杂,以及周瑜肩负重任的形象。

2. 分段赏析

“烈火西楚魏帝旗”此句如同一幅气势磅礴的战争画卷,瞬间将读者拉回到赤壁之战的激烈决战场面。诗人独具匠心地选取了“高悬在枪杆上写着‘曹’字的军旗在烈火中化为灰烬”这一极具代表性的镜头,通过对这一细节的生动刻画,形象且直观地展示了赤壁之战的整个过程以及最终结局。“烈火”二字,明确点出东吴取胜所依靠的火攻战术,让读者对这场战役的关键手段一目了然。更为精妙的是,东吴得以火攻成功的关键因素——东风,虽未直接提及,却巧妙地隐含在“西焚”二字之中。从方位上看,火自东向西焚烧,暗示了东风助力东吴火攻曹军的情景,这种隐笔的运用,既丰富了诗句的内涵,又为诗歌增添了一份含蓄之美。“周郎开国虎争时”在展现了赤壁之战的关键画面后,诗人将笔触轻轻一转,补叙赤壁之战发生时的政治形势。当时,曹操率领号称百万的大军气势汹汹南下,与东吴隔江对峙,局势紧张到了极点。此役意义非凡,若曹操取胜,便能乘胜统一全国;若曹操战败,则会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无疑是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点。对于东吴而言,这场战争关乎生死存亡,胜则国家得以存续,败则必将走向灭亡。而周瑜,正是在这如群“虎”争霸的关键时刻,毅然肩负起挽救国家命运的千钧重担。“开国”一词,高度赞扬了周郎在赤壁之战中所建立的功勋,其意义之重大,不亚于开创帝业,充分肯定了周瑜在这场战役中的关键作用。“虎争”一词,则形象且精准地点出了当时政治形势的特点,各方势力如猛虎般激烈争斗,你死我活,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与紧张氛围。这两句诗,气氛热烈,节奏紧促,恰似戏幕在一阵紧密激昂的锣鼓声中迅速拉开,周瑜在火光熊熊、战旗猎猎的宏大背景下闪亮“亮相”,愈发显得英姿飒爽、雄姿英发,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交兵不假挥长剑”此句着重刻画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形象与作为。对阵的双方,一方是周瑜,以其羽扇纶巾的儒将风范闻名于世;另一方是曹操,堪称当代英雄,统领着百万雄师。然而,令人瞩目的是,周瑜取得胜利并非依靠亲自挥动长剑与敌军近身拼杀。这一描述,凸显了周瑜作为军事统帅的智慧与谋略,他无需像普通将领那样冲锋陷阵,而是凭借卓越的指挥才能和运筹帷幄的智慧,便能掌控战局,决胜千里之外。这种形象的塑造,与传统印象中勇猛杀敌的将领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周瑜的独特魅力与非凡才能。“已挫英雄百万师”此句紧承上句,点明最终的战争结果——周瑜成功挫败了曹操的百万雄师。以“英雄”称呼曹操,不仅突出了曹操在当时的卓越地位与强大实力,也进一步强调了“虎争”的时代特点,各方英雄豪杰为争夺天下展开激烈角逐。同时,曹操的强大在一定程度上反衬出周瑜的英武不凡。曹操率领如此庞大的军队,却被周瑜击败,更能彰显周瑜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智慧。这一结果充满戏剧性,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胡曾在自序中提到,诗歌不仅是为了追求辞藻华丽,更应赞美盛德、针砭衰政。诗人通过咏叹赤壁之战,传达出“交兵不假挥长剑”的观点,即克敌制胜并非单纯依靠武力,更要依靠运筹帷幄的谋略。正如《围炉诗话》所说,古人咏史,若只叙事而不表达自己的观点,那就只是历史记录而非诗歌;但如果过于直白地发表议论,又会陷入宋代诗歌生硬说理的弊病。而胡曾的这首《赤壁》,巧妙地将自己的意向隐藏在对史实的叙述之中,既生动展现了历史事件,又含蓄传达了观点,在咏史诗中堪称较好的作品,值得细细品味。

3. 作品点评

胡曾的这首《赤壁》与杜牧同题诗作立意差异显著。杜牧在诗中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他着重强调在战争中偶然因素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杜牧并未从正面直接颂扬周瑜的胜利,反倒从反面假设周瑜战败的情景,借咏叹历史曲折地抒发自己心中积压的抑郁不平,颇有一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与之不同,胡曾则是从正面盛赞周瑜,以冷静的视角对史实展开思考。尽管胡曾此诗在蕴藉深厚程度上不及杜牧之作,但其具备语言警策有力、韵调沉稳沉着的独特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雍裕之《自君之出矣》

下一篇:唐·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