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鸦啼散玉屏空":小乌鸦的鸣叫聒耳,待乳鸦声散去时,只有玉色屏风空虚寂寞地立着,
# 玉屏空:指屋子显得空寂。玉屏:精致的屏风。,啼散:啼叫着飞散了。,乳鸦:幼小的乌鸦。乳:一作乱。
"一枕新凉一扇风":秋风吹来,顿觉枕边清新凉爽,就像有人在床边用绢扇在扇一样。
"睡起秋声无觅处":睡梦中朦朦胧胧地听见外面秋风萧萧,可是醒来去找,却什么也找不到,
# 无觅处:无处可寻。,秋声:秋天西风吹得树木萧瑟作响的声音。
"满阶梧叶月明中":只见落满台阶的梧桐叶,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
# 满阶梧叶月明中:此句指满台阶的梧桐叶。据说在立秋的时节,梧桐的叶子最先凋落。叶:一作桐。
南宋词人
刘翰(?~?),南宋词人。字武子,长沙(今属湖南)人。游学于张孝祥、范成大门下,诗名渐著,后久居临安,未获显达。其存诗一卷,时有佳作,如《种梅》《石头城》等皆清新可诵;存词七首,多写思妇之情。其《清平乐》中的“惊起半帘幽梦,小窗淡月啼鸦”,陆辅之在《词旨》中称赞这两句为佳句。著有《小山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节气诗。诗歌展现了夏秋之交昼夜交替的物候特征,通过乳鸦啼散、玉屏空寂、新凉入枕、秋声无觅、梧叶满阶等意象,营造出由夏入秋的微妙时序转换意境。
2. 分段赏析
作品聚焦于夏秋交替时节诗人对自然变化的细腻感知,通过时序转换展现生活细节的悄然改变。全诗紧扣“寻”字展开,呈现出介于清醒与朦胧之间的怅惘情致。“乳鸦啼散玉屏空”此句描绘暮色中的声景变迁。日间栖息枝头的幼鸦尚在啼鸣,随着夜幕降临群体返巢,喧闹渐息。老鸦声哑而幼鸦音清的习性差异,在玉屏风物由明转暗的视觉变化中形成呼应——当最后一抹天光消失,空寂的屋宇便与渐浓的夜色融为一体。“一枕新凉一扇风”此句聚焦体感变化。夏日摇扇仅得微凉,立秋时节同样的动作却带来鲜明凉意。“新凉”之“新”既指节气更迭的客观温差,亦暗含心理层面的季节感知。这种体感认知的转变,实则建立在长期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睡起秋声无觅处”此句追踪秋声轨迹。入夜后风声渐起,草木摇曳作响;及至晨起寻觅,声息全无。这种由显至隐的听觉体验,折射出诗人对季节征兆的持续关注。起身察验秋声的行为本身,恰构成“寻”字的审美情趣。“满阶梧叶月明中”此句定格视觉证据。月华流照中,阶前梧桐落叶赫然在目。金风既带来通透晴空,亦催动阔叶乔木率先飘零。
3. 作品点评
全诗通过多层次感知系统记录季候变迁:既有乳鸦啼夜、扇底凉生等不易察觉的细微变化,也包含满阶梧叶这样直观的季节印记。诗人以“寻”为线索,将听觉记忆、体感经验与视觉证据编织成网,既呈现自然时序的客观演进,又暗含主体对生命节律的敏锐体察。
# 此诗是按照时间先后来组织材料的,所以显得特别清晰而流畅。
不详北京大学教授张鸣《宋诗选》
上一篇:宋·辛弃疾《鹊桥仙·送粉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