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鸦啼散玉屏空":小乌鸦的鸣叫聒耳,待乳鸦声散去时,只有玉色屏风空虚寂寞地立着,
# 玉屏空:指屋子显得空寂。玉屏,精致的屏风。,啼散:啼叫着飞散了。,乳鸦:幼小的乌鸦。
"一枕新凉一扇风":秋风吹来,顿觉枕边清新凉爽,就像有人在床边用绢扇在扇一样。
"睡起秋声无觅处":睡梦中朦朦胧胧地听见外面秋风萧萧,可是醒来去找,却什么也找不到,
# 无觅处:无处可寻。,秋声:秋天西风吹得树木萧瑟作响的声音。
"满阶梧桐月明中":只见落满台阶的梧桐叶,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
# 满阶梧桐月明中:满台阶的梧桐叶。据说在立秋的时节,梧桐的叶子最先凋落。
南宋词人
刘翰(?~?),南宋词人。字武子,长沙(今属湖南)人。游学于张孝祥、范成大门下,诗名渐著,后久居临安,未获显达。其存诗一卷,时有佳作,如《种梅》《石头城》等皆清新可诵;存词七首,多写思妇之情。其《清平乐》中的“惊起半帘幽梦,小窗淡月啼鸦”,陆辅之在《词旨》中称赞这两句为佳句。著有《小山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全诗紧扣“立秋”主题,以“寻”字贯穿始终,将季节更迭的微妙变化融入自然景象之中,尽显诗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体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借“满阶梧叶”“月明”等秋景,抒发了对秋天到来的独特感受,表达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的细致体验。“满阶梧桐月明中”,通过描绘台阶上落满梧桐叶的秋夜景色,营造出一种静谧、清幽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与关注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句“乳鸦啼散玉屏空”,描绘傍晚时分的动态变化:暮色渐浓,原本栖息于树枝、屋檐,啼叫欢闹的乳鸦,随着夜幕降临纷纷归巢,喧闹之声戛然而止。乌鸦多结群营巢,故而黄昏时分鸣声尤盛,相较于老鸦粗粝的叫声,乳鸦的啼鸣更为柔和悦耳。与此同时,天色转暗,屋内玉屏上的字画隐没于昏暗中,不复白日清晰,只留一片空寂,周遭环境也随之陷入静谧。次句“一枕新凉一扇风”,聚焦诗人卧榻摇扇的切身感受。夏日里,即便挥扇不止,因气温居高不下,凉意甚微;而立秋时节,同样的扇风动作,却带来截然不同的清爽体验。“新凉”之“新”,精准捕捉到季节转换带来的体感变化,这不仅源于气温降低的客观因素,也暗含对秋至的欣喜期待所引发的心理作用,赋予“凉”意更深层次的意蕴。“睡起秋声无觅处”,巧妙呈现秋夜风声的消弭过程。诗人于睡梦中曾听闻秋风呼啸,掠过草木发出呜咽之声,待起身寻觅,却再无声响。这份对秋声的寻觅,恰似对秋之踪迹的探寻,足见诗人对季节更迭的敏锐感知与深切关注,将秋意的捉摸不定刻画得入木三分。末句“满阶梧桐月明中”,以极具画面感的场景作结。秋夜,明月高悬,清辉遍洒,台阶之上铺满飘落的梧桐叶。秋高气爽,月色愈发皎洁明亮,而梧桐作为落叶乔木,叶阔且凋零较早,在月光映照下,成为秋天降临的鲜明标识。诗人历经寻觅,终在这满地梧叶与银白月色中,确凿地捕捉到秋天的踪迹,将立秋时节的物候特征与诗意美感完美融合。整首诗从声、感、景等多个维度层层递进,生动展现了夏秋交替间自然与心境的细腻变化,充满诗意与韵味。
4. 作品点评
《立秋日》一诗精妙地捕捉了夏秋交替之际自然界的微妙变化,尽显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与细腻的感知力。诗中既有直观可察的鲜明景致,如“满阶梧叶”,以一片落叶的飘零,生动诠释“一叶知秋”的物候特征;亦有不易察觉的细微变化,如首句借鸦啼之声的柔和特质,巧妙判断出啼叫者为“乳鸦”;次句则通过描写立秋夜扇风时独特的凉爽感受,展现出季节更迭带来的体感差异。这些对自然与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将秋意初临的独特韵味娓娓道来,充分体现出诗人对周遭事物变化的高度敏感,以及对生活百态深入骨髓的体察与感悟,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诗意美感。
# 此诗是按照时间先后来组织材料的,所以显得特别清晰而流畅。
现代北京大学教授张鸣
上一篇:宋·陆游《登赏心亭》
下一篇:宋·葛天民《湖上夜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