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凉池馆欲栖鸦":凄凉的池馆中,乌鸦将要栖息,
"采笔无心赋落霞":彩色的笔没有心思描绘落霞。
# 赋落霞:有两层意思:一指描写眼前落霞;一指卖弄才华,王勃《滕王阁序》中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采:一作彩。
"惆怅后庭风味薄":因后庭的情趣淡薄而伤感,
# 后庭:有两层意思:一为实写,指自己所居的庭院;一指《玉树后庭花》,陈后主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常集众狎客寻欢作乐,自制新曲《玉树后庭花》,歌词绮艳,其音甚哀。后陈果亡。《玉树后庭花》遂成为亡国之音。,惆怅:一作怊怅,悲伤失意的样子。
"自锄明月种梅花":自己在明月下锄地栽种梅花。
南宋词人
刘翰(?~?),南宋词人。字武子,长沙(今属湖南)人。游学于张孝祥、范成大门下,诗名渐著,后久居临安,未获显达。其存诗一卷,时有佳作,如《种梅》《石头城》等皆清新可诵;存词七首,多写思妇之情。其《清平乐》中的“惊起半帘幽梦,小窗淡月啼鸦”,陆辅之在《词旨》中称赞这两句为佳句。著有《小山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介绍了诗人描绘凄凉池馆、乌鸦欲栖,无心用彩笔写落霞,因后庭风味淡薄而惆怅,最终自锄明月种梅花,体现了对高洁的坚守,营造出孤寂悲愤的氛围,表达了惆怅、悲愤及不与流俗合污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用典:“彩笔无心赋落霞”,巧用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典故,原指王勃才华横溢描绘落霞美景,诗人在此写自己无心用彩笔描绘落霞,表现情绪低落、无意创作的状态。“惆怅后庭风味薄”,巧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原指陈后主荒淫亡国之曲,诗人借此暗讽当朝时政,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悲愤。托物言志:“自锄明月种梅花”,以梅花象征高洁品格,诗人写自己在明月下栽种梅花,表明不与流俗合污、坚守高洁志向的决心。双关:“凄凉池馆欲栖鸦”,“欲栖鸦”既指乌鸦将要栖息的实景,又暗合诗人内心的惶惶不安,一语双关,既点明黄昏时分,又以乌鸦的状态烘托心境,让环境描写与情感表达更紧密,增强了诗句的含蓄性。烘托:“凄凉池馆欲栖鸦,采笔无心赋落霞。”以乌鸦的情态烘托诗人内心的冷凄不安,“栖鸦欲下黄昏后”。诗人用“欲”字描写乌鸦欲下未下、惶惶不定的情态,将自身的情感移至乌鸦身上,以此烘托出自己内心的冷凄与不安,让这种情绪更显真切。
3. 分段赏析
“凄凉池馆欲栖鸦”,“凄凉”一词,既写池馆环境的清冷孤寂,也直抒诗人内心的落寞。“池馆”本是花草环绕、庭院错落的地方,本该有几分雅致,却在诗人眼中只剩冷清,可见其心境的沉郁。“欲栖鸦”描绘出乌鸦在黄昏时分盘旋,似要栖息却又犹豫不定的模样,这不仅点明了时间已至黄昏,更将乌鸦的惶惶不安与诗人内心的动荡相呼应。乌鸦本是寻常飞鸟,此刻却成了诗人心绪的外化,它们的情态烘托出诗人因家国变故而生的不安与伤感,让全诗一开篇就笼罩在沉郁的氛围中,为后续情感的铺展埋下伏笔。“采笔无心赋落霞”,“采笔”向来与文人的才情相关,这里既暗示了诗人的文人身份,也隐约透出他曾有的创作才华。“落霞”本是绚烂美景,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名句,让落霞成为文人争相吟咏的对象。可诗人却说“无心赋”,并非落霞不够动人,而是他心中的愁绪已让他无暇顾及眼前景致。这份漠然,既是对眼前景色的无视,更是家国破碎后内心荒芜的写照。借王勃写落霞的典故,更反衬出他此刻情绪的低落,连欣赏美景、挥毫创作的兴致都已丧失,其中的无奈与伤感不言而喻。“惆怅后庭风味薄”,“惆怅”二字直接道出诗人心中的怅然,这份情绪并非无由而来。“后庭”一词,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玉树后庭花》,那是陈后主荒淫误国的象征,早已成为亡国之音的代名词。诗人用此典故,并非单纯怀古,而是借古讽今,暗指当朝统治者或许正重蹈陈后主的覆辙,沉溺享乐而不思进取。“风味薄”既写出庭院中景色的寡淡,少了往日的生机,更暗含对当下世俗风气的不满,那些屈节事敌、追名逐利之人,让世道失了应有的正气。个人的惆怅与对家国命运的担忧交织在一起,使这句诗的讽刺意味愈发明显,情感也更显厚重。“自锄明月种梅花”,“自锄”二字,写出诗人亲力亲为的执着,没有丝毫懈怠,仿佛在这一锄一铲中,寄托着他全部的坚守。“明月”向来是光明、高洁的象征,在明月的清辉下劳作,更显诗人心怀坦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梅花”则是高尚操守的代表,它迎寒绽放,不媚世俗,恰如诗人不肯屈节事元的气节。诗人以在明月下栽种梅花的行为,将内心的志向直白展现,即便身处乱世,也要坚守内心的高洁,不向权贵低头,不与流俗妥协。这一句让全诗的情感得以升华,既回应了前文的惆怅与伤感,又点明了主旨,展现出一个南宋遗民的铮铮风骨。
4. 作品点评
人活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里,难免会遇到不少烦心事、不顺心的事。但这位诗人没有选择苟且迎合,不去追逐官位和利益,拒绝同流合污,始终坚守自己的操守,这体现了一个正直文人应有的道德品格,也是这首短诗的价值和吸引人之处。
# 乍看诗题,以为诗人将描绘种梅始末。其实不然,种梅只不过是刘翰借以抒怀明志的一种手段,其诗旨在于刺政。诗人仅一介儒冠,无力参与和战大政的商议,国破家亡,义愤填膺,唯有用手中的笔来渲泄内心的苦闷。故而此诗的基调是沉痛的、凄惨的,诗中“凄凉”、“无心”、“惆怅”诸字眼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不详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倪晋波《唐宋诗鉴赏全典》
# 借种梅写坚守个人情操,“彩笔无心赋落霞”隐含不谀时之意。今人有三五托牛晴夕阳”(刘庆霖)的佳句,焉知宋人已有“自鋤明月种梅花”耶。
不详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历代绝句鉴赏大辞典》
# 诗从池馆写起,冠以“凄凉”二字,直抒自家心事。“栖鸦”点明时间。时光易逝,流年暗中偷换,不觉又是初春,忧世伤旧,不禁有凄凉之感。此凄凉之感,实为全诗的基调。
不详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孙艺秋《宋诗鉴赏辞典》
# 短短四句小诗,写出了作者心中的两层波澜:“彩笔无心赋落霞”为第一层,写诗人于一天黄昏之际、凄凉池馆之地的惆怅心境;“自锄明月种梅花”为第二层,则已写出诗人自我调整心态、自守清明心田的高洁境界。因为“梅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象征着一种精神或品格,所以这里的“种梅”,也正是诗人在心中进行“自我保洁”的一种实际行动。
不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祖美《云中谁寄锦书来·宋代合集》
上一篇:宋·释心月《偈颂一百五十首其一》
下一篇:宋·释心月《偈颂一百五十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