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船捶鼓催君去":画船上的船夫捶着鼓催促着你启程,
# 捶鼓:擂鼓,击鼓。捶:一作槌。,画船:装饰华美的游船。
"高楼把酒留君住":在高楼上我端着酒想把你留住。
# 把酒:端着酒。
"去住若为情":是去还是留,真叫人难以抉择,
# 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
"西江潮欲平":此时西江的潮水将要平息。
"江潮容易得":江潮时常有,
"只是人南北":只是我俩从此便南北相隔。
"今日此尊空":今天这酒杯空了,
# 尊:酒杯。一作樽。
"知君何日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同饮!
舒亶(1041-1103)字信道,号懒堂,慈溪(今属浙江)人。治平二年(1065)试礼部第一,即状元(进士及第),授临海尉。神宗时,除神官院主簿,迁秦凤路提刑,提举两浙常平。后任监察御史里行,与李定同劾苏轼,是为「乌台诗案」。进知杂御史、判司农寺,拜给事中,权直学士院,后为御史中丞。崇宁元年(1102)知南康军,京以开边功,由直龙图阁进待制,翌年卒,年六十三。《宋史》、《东都事略》有传。今存赵万里辑《舒学士词》一卷,存词50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描绘了画船击鼓催行与高楼把酒挽留的送别场景,营造出矛盾而不舍的氛围,体现了离人欲去还留的矛盾心理,表达了送行者对友人深深的惜别之情。借江潮、酒樽等意象,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曲折深婉的惜别情思,语言自然流畅,情感真挚动人。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词人望着空酒杯,眼见潮水载着友人远去。潮水涨落有信,可重逢却遥遥无期。反复咏叹的词句,将送别时的不舍、别后的思念,层层铺展,直白而真挚地袒露了对友人的牵挂,读来令人动容。对比:“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将船家的“催”与送行者的“留”进行对比,突出了行者与送行者之间去与住的矛盾,强化了离别时的紧迫感和不舍之情。反复:“君”字三见,“去”“住”“江”“潮”均两见,特别是“江”“潮”二字在换头处连续出现,形成回环往复的语言节奏,增强了词的韵律美,有助于表现依依不舍、绵长深厚的情思。
3. 分段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生动勾勒出送别场景,字里行间流淌着行者与送行者之间的眷恋与无奈。“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短短两句便将送别时的矛盾与纠结展现得淋漓尽致。船家擂响开船的鼓声,催促行人启程,而楼上送行之人却高举酒杯,苦苦挽留。按常理,饯行应先写留客之举,此处却将“催君去”置于句首,这种倒装笔法,霎时将离别时分的紧迫氛围加以强化。“催”与“留”两个动作形成强烈反衬,把“去”与“住”的矛盾推至顶点。“去住若为情,西江潮欲平”两句,更是精妙绝伦。行者既不忍离去,又无法久留,正陷入两难境地时,词人以“西江潮欲平”的自然景象作答。江潮即将涨满,正是扬帆起航的最佳时机,这含蓄地暗示了离别的不可避免。词人不直言去留,而是借景抒情,将千言万语融入这一自然景象之中,余味悠长。下片则转而抒发别后的深切怀念。“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紧承上片的“江潮”意象,形成巧妙呼应。江潮涨落有信,定时而至,可友人一旦离去,便天各一方,再难相见。这种对比,更凸显出离别的无奈与伤感。词的最后以“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作结,将情感推向高潮。酒杯已空,友人已随潮水远去,可重逢之日却遥遥无期。词人将眼前之景与心中所思紧密结合,通过回环往复的语言节奏,将那份不舍、思念与期盼之情,如层层涟漪般缓缓扩散开来,真挚动人,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惜别词。在词中,作者独辟蹊径,采用一种看似别样的一推一挽的情感表达,去劝慰对方止住眼泪。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与宋词里描写离别场景时,那种惯常呈现出的缠绵悱恻、肝肠寸断、难解难分的情状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
# 舒信道亦工小词,如云“画船椎鼓催君去”云云,亦甚有思致。
宋曾季狸《艇斋诗话》
上一篇:宋·王士禛《真州绝句》
下一篇:宋·陆文圭《题戴嵩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