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ué
èr

朝代:宋作者:王雱浏览量:3
fēi
wēi
chéng
liào
qiào
qīng
hán
tòu
jiá
chù
chù
yuán
lín
jiē
yǒu
zhǔ
xún
kàn
chūn
guī

译文

细雨似有若无飘洒在地,道路并不泥泞,春风透过夹衣,使人感到点点寒意。每一处园林都为他人所有,我要找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送春归去?

逐句剖析

"霏微细雨不成泥":细雨似有若无飘洒在地,道路并不泥泞,

# 霏微:雾气、细雨等弥漫貌。

"料峭轻寒透夹衣":春风透过夹衣,使人感到点点寒意。

"处处园林皆有主":每一处园林都为他人所有,

"欲寻何地看春归":我要找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送春归去?

# 欲寻何地看春归:以上宋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卷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绝句(其二)》是宋代王雱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绘了春日里细雨、轻寒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略带惆怅的氛围。诗的前两句通过对细雨和轻寒的描写,展现出春天的特点,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微妙感受。后两句则由景及情,诗人面对处处有主的园林,发出“欲寻何地看春归”的感慨,表达了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以及一种无奈、惆怅的心境。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词人

王雱(1043?~1076),北宋词人。字元泽,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之子,天资敏慧,20岁前已著书数万言。治平进士,调旌德尉,除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王雱与王安礼、王安国并称“临川三王”。其诗不多,如“开遍杏花人不到,满庭轻雨绿如烟”等,清新自然,颇有父风。其词风含蓄委婉、柔美动人。作品如《绝句》《倦寻芳》《眼儿媚》等。所著尚有《论语解》《孟子注》《南华真经新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出游为题材的诗。描绘了出游时细雨濛濛不致成泥,轻微寒冷穿透夹衣的情景,又写各处园林皆有归属,表达了诗人寻觅春归之景却不知何处可寻的怅惘与无奈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前两句以“霏微细雨”“料峭轻寒”勾勒暮春时节的清冷景象,细雨湿而不泥、轻寒透衣的细腻描写,暗含诗人对春光将逝的怅惘,景物中渗透着惜春之情。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后两句写“处处园林皆有主”,看似写园林繁茂,实则反衬诗人“欲寻何地看春归”的无奈——春光被私有,诗人连送别春景的去处都无,以园林的“有主”反衬内心的失落与对春归的眷恋。设问:尾句以“欲寻何地”设问,将惜春之情推向高潮,通过疑问语气强化对春光流逝的怅然,引发读者对时光易逝的共鸣,含蓄地表达出仕途或人生中无处寄托情怀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两句,细腻描摹暮春时节的典型景致与独特感受。每至春暮,风雨便如影随形,无数娇花在风雨的侵袭下凋零,恰似李煜词中所叹“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风雨与暮春仿佛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意象组合。此诗首句绘雨,次句写风,细雨似有若无,在空中弥漫,虽未让道路泥泞,却使云雾凝滞不散;此时虽无严冬的刺骨寒意,但料峭春风如剪刀般穿透夹衣,仍让人偶感丝丝凉意。“霏微”精准勾勒出细雨的朦胧之态,“料峭”生动描绘出寒风的清冷之状,皆是诗词中形容风雨的经典用语。看似平淡的笔墨,却将阴沉压抑、寒意萦绕的晚春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为后续伤春、送春的情感抒发埋下伏笔。后两句,方才点明主旨“看春归”,三字虽简,却提纲挈领。“春归”常被用来指代春天的消逝,正如古人诗中所言“常恨春归无觅处”“乱红吹尽放春归”,花开花落、四季更迭本是自然规律,春去后还将迎来夏木繁茂、秋实累累。然而,古代文人墨客常借送春、伤春之举,寄托政治失意或生活困顿的愁绪。白居易在《送春归》中写道:“送春归,三月尽日日暮时。去年杏园花飞御沟绿,何处送春曲江曲。今年杜鹃花落子规啼,送春何处西江西。帝城送春犹怏怏,天涯送春能不加惆怅?”足见古人送春时,常于林间江畔徘徊,目睹落花纷飞,难掩心中惆怅。王雱此诗另辟蹊径,未直接描绘对花垂泪、伤怀送春的场景,而是从侧面着笔,直言各处园林皆有主人,春光已被占尽,自己想目送春归,却无处可寻驻足观赏之地。相比寻常的伤春之情,这种想送春而不得的遗憾,恰似想送别挚友却无缘相见,更添几分怅惘与无奈,情感表达也愈发深沉真挚。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方回《读素问十六首(其十五)》

下一篇:宋·洪咨夔《高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