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真儒耻小成":真正研习《大学》的儒者,以停滞于小成就为耻,
# 小成:初步形成。,大学:儒家经典之一。
"一源体用要流行":一体之道与功用实践需贯通流转。
# 流行:广泛传布;盛行。,体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当知万物备于我":应当明白万物潜能皆蕴藏于自身,
"真自修身至治平":从修身到治国平天下,皆需以“真”为本。
宋末元初理学家、文学家
陈普(1244~1315),宋末元初理学家、文学家。字尚德,居石堂山,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福建宁德(今属福建)人。师承韩翼甫,为朱熹三传弟子。入元隐居授徒,屡次被辟为州教授却不赴任,四方从学者数百人,曾受聘于云庄书院,晚居莆中。其诗闲淡疏远,饶有情致。代表作品有《答友人》《秋日即事》。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哲理诗。诗歌以儒家“君子不器”思想为核心,通过凝练的语言探讨通才修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强调君子应突破器物局限、贯通体用之道,从修身实践到治国平天下的完整生命境界。
2. 分段赏析
首句“大学真儒耻小成”,一个“耻”字堪称全句枢纽。此句以凌厉笔触批判了那种拘泥于点滴成就、满足于局部成功的学术态度。它与《论语》原典对“成器”局限性的否定遥相呼应,清晰地强调,真正的君子应将“道”奉为终极追求,而非将自己禁锢于单一才能之中。君子不应像器具一般,仅有某一特定用途,而要在“道”的指引下,追求更为广博、全面的发展。次句“一源体用要流行”,精准地提炼出“体用不二”这一哲学内核。其中,“源”象征着道体本源,是万物存在的根本;“流行”则代表道用实践,是道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体现。此句暗合朱熹提出的“体用一源”之说,深刻揭示了君子必须贯通形上之道与形下之器的辩证关系。君子不能只空谈高深的道体,也不能只埋头于具体的事务,而是要将二者有机结合,使道的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第三句“当知万物备于我”,巧妙化用了《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命题。不过,此句并未局限于《孟子》所强调的内在道德依据,而是注入了儒家特有的实践维度。它着重强调主体通过切实的道德修养,实现与天地万物的精神交融。这实际上是《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理念的具象化表达,即当个体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时,就能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精神层面的高度统一。末句“真自修身至治平”,构建起一条完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链条。一个“真”字,力透纸背地点出从个体道德完善到社会治理的必然逻辑。这与《大学》中的“八条目”形成了互文关系,进一步强调了君子唯有先从自身修养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和能力,才能逐步实现对家庭、国家乃至天下的有效治理,最终达成天下太平的宏伟目标。
3. 作品点评
总体而言,这首词以凝练且富有韵味的语言,精妙地传达出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其着重凸显了知识修养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深刻地揭示了个人修身与社会责任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联。词中仿佛蕴含着一位智者的殷切教诲,指引着人们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鼓励大家持续追求真理、完善自我。更为重要的是,它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社会责任感,激励每一个人都积极投身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之中,为营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的进步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上一篇:宋·范端臣《鹅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