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áng
sūn
·
·
dōng

朝代:宋作者:李重元浏览量:3
tóng
yún
fēng
sǎo
xuě
chū
qíng
tiān
wài
hóng
鸿
sān
liǎng
shēng
yōng
hán
qīn
rěn
tīng
yuè
lǒng
míng
chuāng
wài
méi
huā
shòu
yǐng
héng

译文

狂风卷走彤云,雪后初现天晴,遥远天际,传来几声孤雁哀鸣。我独自拥着冰冷的被子,不忍听闻。月色朦胧,洒下清光,窗外梅花疏影,横斜在地上。

逐句剖析

"彤云风扫雪初晴":狂风卷走彤云,雪后初现天晴,

# 彤云:阴云。

"天外孤鸿三两声":遥远天际,传来几声孤雁哀鸣。

# 孤鸿:失群的大雁。,天外:天空高深处。

"独拥寒衾不忍听":我独自拥着冰冷的被子,不忍听闻。

# 不忍听:不忍听到失群孤雁的哀鸣。,寒衾:冰凉的被子。一人孤睡,体寒心冷。,拥:抱着,裹着。

"月笼明":月色朦胧,洒下清光,

# 月笼明:明月笼照着雪初晴后的大地,格外冷清明亮。

"窗外梅花瘦影横":窗外梅花疏影,横斜在地上。

# 窗外梅花瘦影横:梅花瘦者,稀落也。影横者,即横映,斜映也。这说明了月已西坠,时至夜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忆王孙·冬词》为宋代李重元所作的一首词,一说为欧阳修所作,另一说为李煜所作。此词为冬景闺怨之作,描绘雪后初晴之景,孤鸿哀鸣触动冬闺女主人愁肠,她独拥寒衾不忍听闻,又以窗外月笼梅花瘦影,烘托其孤寂憔悴。从结构看,景起情生,情景交融。此词虽篇幅短小,却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冬闺独处的清冷画面,将闺中女子的孤寂、哀愁展现出来,是宋代婉约词中借景抒情的作品,体现了当时文人细腻的情感表达与艺术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词人

李重元(?~?),宋代词人。其工词,词风婉约清丽。黄升编《花庵词选》和《全宋词》收其《忆王孙》词四首,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象,皆是颇具意境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词。词中通过描写冬日之景,抒写了思妇在长夜难眠时,对羁旅在外之人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承上启下:“独拥寒衾不忍听”,此句承接上文“天外孤鸿三两声”所营造的凄清氛围,因孤鸿哀鸣而“不忍听”;又开启下文对月夜窗外梅花景象的描写,由听觉过渡到视觉,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以景结情:“月笼明,窗外梅花瘦影横”,以明月笼罩、窗外梅花瘦影横斜的景语结尾,不直接抒情,却将主人公的孤寂、惆怅之情蕴含其中,借景抒情,含蓄蕴藉,给读者留下回味空间。烘托:“彤云风扫雪初晴,天外孤鸿三两声”,通过描绘风雪初晴后彤云密布、孤鸿哀鸣的景象,烘托出一种孤寂、清冷、凄凉的氛围,以此衬托出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愁苦。

3. 分段赏析

“彤云风扫雪初晴,天外孤鸿三两声”:起首两句,从视觉与听觉角度描绘景象。“彤云风扫雪初晴”,勾勒出一幅雪后初霁之景,风卷彤云,天空放晴,绘形的同时营造出开阔清冷的空间感。“天外孤鸿三两声”,则于空旷天际传来孤雁的哀鸣,绘声中增添了孤寂氛围。二者结合,有声有色地渲染出清冷寂寞之感,为思妇的出场与情感抒发奠定基调,展现出一种空旷、凄清的环境形象。“独拥寒衾不忍听”:此句推出人物——思妇。从结构看,它承上启下,前两句所描绘的雪景、雁声,皆是思妇之所见所闻(蒙后省),而后文所见之景也由此句引出(蒙前省)。从内容意蕴来讲,“独拥寒衾”,生动展现出思妇在寒夜中孤身一人、形单影只的状态,不仅无人相伴同眠,更无人可倾诉交流。而“不忍听”三字,将思妇内心的孤寂与愁绪进一步深化,孤雁哀鸣触动其心弦,难以忍受,体现出她内心的敏感与哀伤,是对其情感状态的直接刻画。“月笼明,窗外梅花瘦影横。”:末二句写思妇所见之景。月色朦胧,洒在小院,梅花瘦影横斜于地。昏暗不明的景色,借景抒情,以梅花的“瘦影”自喻,烘托出思妇怅惘、孤寂的愁绪,将其内心的失落与哀伤融入景中,以景结情,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强化了全词的情感表达,使思妇的形象更加鲜明,愁绪愈发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杨万里《赏菊四首其一》

下一篇:宋·宋祁《渑池道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