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到盘洲":腊月时节来到盘洲,
"寒重层冰结":寒意浓重,层层坚冰冻结。
"试去探梅花":试着去探寻梅花踪迹,
"休把南枝折":切记不要攀折那向南的枝桠。
"顷刻暗同云":顷刻间,阴云密密汇聚,
"不觉红炉热":浑然不觉红炉已烧得炽热。
"隐隐绿蓑翁":隐约望见那身披绿蓑衣的老翁,
"独钓寒江雪":正独自在寒江雪中垂钓。
“宋代金石三大家”之一
洪适(1117~1184),南宋金石学家。字景伯,晚号盘洲老人,谥文惠,饶州(今江西)鄱阳人。孝宗时,任司农少卿,累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洪适与弟洪遵、洪迈并称“三洪”,皆以文学负盛名。其好收藏金石拓本,并据以证史传讹误,考核颇精,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宋代金石三大家”。在他的金石著作中,《隶释》先依碑释文,著录全文,后附跋尾,具载论证,开了金石学最善之体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说“自有碑刻以来,推是书为最精博”。著有《隶续》《盘洲文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词。借腊月盘洲的层冰、梅花、暗云、红炉等景象,结合化用诗意勾勒的隐士形象,写出了冬季盘洲的景致与悠闲平和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腊月到盘洲,寒重层冰结。试去探梅花,休把南枝折。顷刻暗同云,不觉红炉热。隐隐绿蓑翁,独钓寒江雪”几句,将“腊月”“层冰”“梅花”“同云”“红炉”“绿蓑翁”“寒江雪”等意象组合。“层冰”“同云”“寒江雪”凸显冬日严寒,“梅花”添一丝生机,“红炉”藏室内暖意,“绿蓑翁”则定格孤寂身影。这些意象交织,从环境到人物,全方位构建出清冷而静谧的冬季意境。化用:“隐隐绿蓑翁,独钓寒江雪”化用了柳宗元《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原句。原句以“孤舟”“蓑笠翁”“独钓”等元素,勾勒出一位在漫天风雪中独自垂钓的老者形象,凸显其孤寂与坚守。此词保留了“独钓寒江雪”的核心场景,将“蓑笠翁”改为“绿蓑翁”,以“隐隐”形容其朦胧身影,既延续了原作中冬日严寒里隐士独居的意境,又通过色彩细节的微调,让画面更显静谧悠远,契合词中冬季盘洲的清冷氛围。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腊月到盘洲,寒重层冰结”,点明时节与地点,“腊月”交代寒冬,“盘洲”是具体所在,“寒重”直接写出严寒程度,“层冰结”则以冰层厚重的景象,进一步渲染出冬日的酷寒,为全词奠定清冷的基调。接着“试去探梅花,休把南枝折”,转向人的活动,“探梅花”可见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与欣赏,而“休把南枝折”则体现出对梅花的珍惜之情,暗含着对美好事物的呵护之意,让这份赏梅的心境多了一份温婉。下片“顷刻暗同云,不觉红炉热”,笔锋一转写天气变化,“顷刻”突出时间之快,“暗同云”描绘出乌云瞬间密布、天色变暗的景象,天气的骤变让寒意更甚,以至于身处“红炉”旁竟“不觉热”,通过人的感受反衬出冬日的严寒,也暗示了环境的清幽寂静。最后“隐隐绿蓑翁,独钓寒江雪”,以远景收束,“隐隐”写出老翁身影的模糊,“绿蓑”点明其装扮,“独钓寒江雪”的画面,不仅呼应了开篇的严寒,更营造出一种孤寂而执着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冬日里那份独特的静谧与坚守。
上一篇:宋·陆游《太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