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èng
·
·
shuāi
liǔ
shū
shū
tái
mǎn

朝代:宋作者:王庭筠浏览量:3
shuāi
liǔ
shū
shū
tái
mǎn
shí
èr
lán
gān
guó
sān
qiān
nán
běi
lái
rén
lǎo
duǎn
tíng
jiù
cán
yáng
xiè
huáng
gān
zhēn
jiě
shì
shì
qiàn
西
fēng
quàn
guī
wèi
wáng
càn
dēng
lín
liáo
luò
yàn
fēi
duàn
tiān
lián
shuǐ

译文

衰枯的杨柳枝叶疏疏苍苔铺满地。思念起十二栏杆曲绕之地,故乡遥隔三千里。奔波人世南来北去人已是衰老年纪。路旁的短亭依然屹立在残阳斜照里。紫红的螃蟹黄橙橙的柑橘真正懂得人的心事。似乎请西风吹动,劝我还是归家去为何还不回。我像王粲登楼眺望辽阔的天际。天上只有鸿雁南飞不断,远天连着流水。

逐句剖析

"衰柳疏疏苔满地":衰枯的杨柳枝叶疏疏苍苔铺满地。

# 衰柳:衰败的柳,枯萎的柳。

"十二阑干":思念起十二栏杆曲绕之地,

# 阑:一作“栏”。

"故国三千里":故乡遥隔三千里。

"南去北来人老矣":奔波人世南来北去人已是衰老年纪。

"短亭依旧残阳里":路旁的短亭依然屹立在残阳斜照里。

"紫蟹黄柑真解事":紫红的螃蟹黄橙橙的柑橘真正懂得人的心事。

# 解事:通晓事理。

"似倩西风":似乎请西风吹动,

"劝我归欤未":劝我还是归家去为何还不回。

"王粲登临寥落际":我像王粲登楼眺望辽阔的天际。

# 寥落:冷落,冷清。,王粲:汉末文学家,曾羁留荆州,不为刘表看重,暗喻作者的怀才不遇。

"雁飞不断天连水":天上只有鸿雁南飞不断,远天连着流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是金代文学家王庭筠创作的一首词。上阕起笔与收笔皆为写景,衰败的柳树、满地的青苔,还有那短亭残阳,于景致间巧妙烘托出词人的羁旅愁绪。下阕收尾处勾勒出一幅辽远的秋水雁飞图景,将思归之情抒发得深沉而悠长,令人回味。词作中,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隐晦地流露出忧国心绪。自始至终,“衰柳”“短亭”“残阳”“西风”等诸多秋景皆融入词人主观情思,情与景相互交融,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美妙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代中期书画家、文学家

王庭筠(1151?~1202),金代中期书画家、文学家。字子端,居黄华山,故自号黄华山主、黄华真逸、黄华老人,熊岳(今属辽宁营口)人。大定进士,官至翰林修撰。王庭筠工诗词,精于书法,擅长绘画,诗书画并称“三绝”。其诗工于造语,风格清隽,内容大多以闲适为主,除少数篇章抒发宦途波折的苦闷情绪外,极少接触现实题材。其词以小令为主,善于写景和抒情,风格清疏淡远。有画作《幽竹枯槎图》,词作《大江东去·癸巳暮冬小雪家集作》等。著有《黄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王庭筠于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考中进士,明昌年间(1190年)应召入朝担任馆阁职务。然其文章未获金章宗赏识,不久因故去职,转任翰林修撰。承安元年(1196年)受赵秉文谏书案牵连,遭杖责六十并削职为民,贬谪郑州任防御判官,仕途屡遭挫折。这种仕途沉浮中产生的孤寂心境与羁旅之思,在其词作中得以充分展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羁旅思乡词。描绘了衰柳苔径、短亭残阳的萧瑟秋景,勾勒出游子漂泊的孤寂,暗喻归思难抑。全词寓情于景,将仕途失意与故园遥望之痛交织,既流露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又深藏怀才不遇的愤懑。

2. 写作手法

用典:“王粲登临寥落际”一句,运用汉末王粲《登楼赋》的典故:王粲因战乱流寓荆州,投靠刘表却不得重用,登楼远眺时写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的悲叹。作者借此典既暗喻自身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境遇,又以“寥落”双关秋景萧瑟与人生孤寂,将羁旅愁思与政治失意融为一体。“紫蟹黄柑”暗引晋代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借秋日风物劝归之意,表面写归隐之念,实则隐含对官场倾轧的厌倦,使思归之情更具历史厚重感。化用:“故国三千里”化用张祜《宫词》原句:唐代宫女被深锁宫闱,隔绝故土二十年,道尽禁锢之悲。词人反其意而用之,以“三千里”暗喻半生漂泊,将宦游羁旅的苍凉与故园遥望的怅惘交织,倍增身世浮沉之叹。双关:“王粲登临寥落际”,“寥落”一词双关。既描绘出王粲登楼时所见秋景的萧条冷落,又暗示词人自身仕途不顺、人生孤寂的境遇,将景的寂寥与人的落寞相勾连,表意含蓄而深沉。情景交融:“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栏干,故国三千里”,衰败的柳树、满地青苔,是眼前实景,“十二栏干”“故国三千里”融入思乡之情。景中蕴情,情因景生,将羁旅之愁、怀乡之思与秋景融为一体。烘托:“短亭依旧残阳里”,短亭常是离别象征,残阳渲染出凄清氛围。以这样的景烘托词人漂泊在外、时光流逝却归期难觅的愁苦与无奈,让愁绪在景物渲染下更显浓郁。以景结情:“雁飞不断天连水”,以大雁不断南飞、水天相连之景收尾。既展现出空间的辽阔,又借大雁引发思乡之情,将词人的思归之情融入此景,言有尽而意无穷。

3. 分段赏析

这首词开篇以萧瑟荒芜的景致为引,暗合词人内心郁结的悲凉心境。枯槁的柳枝本已自带寂寥之意,更兼遍地青苔蔓生,更显荒芜。漂泊异乡的游子面对这般苍凉景象,对故园亲眷的思念愈发浓烈。词人以“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的意境传达这份愁绪,其中蕴含着深重的怅惘。“十二阑干”既是实指庭院回廊,更隐喻着家庭温情。《西洲曲》中“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的描写,恰与词人魂牵梦萦的妻儿形象相呼应。“故国三千里”语出唐代张祜《宫词》,原作“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本为宫女抒发幽闭深宫、远离故土之痛。词人巧妙将自己的宦海浮沉与宫女境遇相类比,表面写空间距离之遥,实则暗指时间流逝之长。暮年回首,宦游半生南北辗转,“矣”字中凝结着对人生迟暮的喟叹与无奈。下句“南去北来人自老”化用杜牧诗意,道尽漂泊者的沧桑况味。“短亭依旧残阳里”勾勒出欲归不得的惆怅。古制五里设短亭,十里立长亭,既是旅途休憩之所,亦是亲友送别之地。“依旧”二字暗含物是人非的苍凉,韶华已逝如西沉残阳,而游子仍在羁旅漂泊。下片“紫蟹黄柑真解事”暗藏典故,方岳“白鱼如玉紫蟹肥”与黄庭坚“尘思黄柑洞庭霜”皆以秋令风物寄兴。词人更化用晋代张翰见秋风起而思莼鲈、弃官归隐的典故,暗示归思背后另有深意。其思归之情不止于故园风物,更蕴含政治失意的苦闷。“王粲”句中“寥落”二字双关,既指建安七子王粲滞留荆州时的乡愁,亦暗合词人自身遭际。这位文士虽曾受金章宗赏识,却屡遭贬谪:任翰林修撰期间卷入赵秉文案被杖责免职,后贬为郑州防御判官,仕途坎坷更甚王粲,怀才不遇之慨与思乡之情交织叠加。结句“雁飞不断天连水”以水墨画般的意境收束全篇,将归思表达得既深沉绵长又辽阔无垠。陆游"自恨不如云际雁,来时就得过中原"的浩叹在此得到呼应,词人借鸿雁意象抒发着超越时空的羁旅之思。这种跨越千里的文化共鸣,既是对古典诗词意象的传承,更是对人类共通情感的深刻诠释,在苍茫天地间勾勒出永恒的游子图景。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独具特色。一方面,它实现了情景的精妙融合,或情景相生,或寓情于景,以情衬景,做到了句句含景、字字有情。反复品味,便能愈发领略到其中的诗情画意。另一方面,词人擅于运用典故,凭借巧妙用典,让词意变得更为含蓄深厚、丰富饱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何等感慨。情景俱胜。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十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奕《回马岭》

下一篇:宋·刘克庄《杂记十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