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mén
·
·
shuāng
què

朝代:宋作者:王庭筠浏览量:3
shuāng
què
bào
guī
hún
cuò
jìn
zuò
jiù
chóu
dōu
wàng
què
xīn
chóu
chù
zhuó
shòu
xuě
hén
qiáng
jiǎo
qīng
zhuāng
cán
è
dào
zhī
tóu
luò
dōng
fēng
yóu
zuò
è

译文

一双喜鹅儿,几次报喜说人要归来全都报错。即便把过去的旧愁全都忘却,这眼前新生的哀愁向哪里安排着落?一痕如瘦雪似的梅花孤零零生在墙角,风吹花残而落花尊只剩下几点青梅子妆点着。不料在枝头也无法安身可着落,要知道东风还在作恶。

逐句剖析

"双喜鹊":一双喜鹅儿,

"几报归期浑错":几次报喜说人要归来全都报错。

# 浑:全。

"尽做旧愁都忘却":即便把过去的旧愁全都忘却,

# 尽做:尽管。

"新愁何处著":这眼前新生的哀愁向哪里安排着落?

# 著:一作着。着落、安放。

"瘦雪一痕墙角":一痕如瘦雪似的梅花孤零零生在墙角,

# 瘦雪:指被风吹落的花瓣。

"青子已妆残萼":风吹花残而落花尊只剩下几点青梅子妆点着。

# 萼:花瓣下部的一圈叶状绿色小片。

"不道枝头无可落":不料在枝头也无法安身可着落,

"东风犹作恶":要知道东风还在作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谒金门·双喜鹊》是金代王庭筠所作的一首词。“尽做”一句,以退为进,通过设想忘却旧愁,愈发凸显出闺中女子对归人的盼望是何等急切。上阕以双喜鹊多次错报归期,引发女子新旧愁绪交织,生动展现其盼君归的急切与失落。下阕描绘暮春景色,墙角梅花渐残,青梅已结,即便枝头再无花可落,东风仍无情吹拂,借景抒情,进一步烘托女子内心的哀怨与无奈,深刻表达出闺中女子在盼归与春逝中的愁苦心境。整首词语言新颖独特,笔触洒脱自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代中期书画家、文学家

王庭筠(1151?~1202),金代中期书画家、文学家。字子端,居黄华山,故自号黄华山主、黄华真逸、黄华老人,熊岳(今属辽宁营口)人。大定进士,官至翰林修撰。王庭筠工诗词,精于书法,擅长绘画,诗书画并称“三绝”。其诗工于造语,风格清隽,内容大多以闲适为主,除少数篇章抒发宦途波折的苦闷情绪外,极少接触现实题材。其词以小令为主,善于写景和抒情,风格清疏淡远。有画作《幽竹枯槎图》,词作《大江东去·癸巳暮冬小雪家集作》等。著有《黄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词。它描绘了一位思妇在等待归人的过程中,内心复杂而细腻的情感变化,深刻表达出思妇对年华易逝、容颜老去的感伤,以及在漫长等待中盼归不得的深深哀怨。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双喜鹊,几报归期浑错”。“双喜鹊”中的“双”字,以喜鹊成双反衬出闺中少妇形单影只,突出其孤独寂寞,用禽鸟的成双衬托人的孤单,强化了闺怨的情感表达。设问:“尽做旧愁都忘却,新愁何处著?”词人以设问的方式,提出即便能忘却旧愁,新愁却无处安放的疑问,通过这一自问自答,引发读者思考,将闺中女子内心复杂纠结的愁绪,以委婉且极具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使情感表达更为深切。借景抒情:“不道枝头无可落,东风犹作恶”。此句描绘了枝头已无花可落,而东风依旧无情肆虐的景象。表面是在写梅花遭受东风摧残的暮春之景,实则借景抒情,以梅花自喻,暗示闺中女子青春已逝、容颜渐老,却仍饱受等待煎熬的悲惨境遇,抒发了女子内心深处的哀怨、无奈与凄凉之情。景物描写:“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暮春之景。墙角处,那曾经傲雪绽放的梅花已然凋零,仅余一痕洁白孤独地依附在枝头。而几颗青涩小巧的梅子,悄然点缀着残留的花萼。

3. 分段赏析

上片“双喜鹊,几报归期浑错”,此句将闺中女子急切盼夫归却又屡遭失望的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在我国传统民俗里,喜鹊鸣叫向来被视作吉祥之兆,正如《开元天宝遗事》所云:“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喜兆,故谓灵鹊报喜。”一个“几”字,生动展现出闺中女子先是听闻鹊声的惊喜,继而得知归期错报的失望,而后又因鹊声复起的惊喜,旋即再遭失望的复杂情绪。久处空闺、形单影只的少妇,对丈夫早日归来的渴盼之情,于此尽显。而“双喜鹊”的“双”字,更是巧妙地反衬出少妇的孤独,愈发凸显出人不如禽的寂寥。“尽做旧愁都忘却,新愁何处著?”此句以委婉之姿,假设旧愁能够忘却,可即便旧日的愁苦尽数抛却,眼前因盼归不得所引发的新愁,却如潮水般汹涌,多得竟无处安放。“著”在此处作“安置、容纳”解,与北宋失调名词“苦恨春醪如水藻,闲愁无处着”,以及吴淑姬《小重山》词“心儿小,难着许多愁”中的“着”同义(据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这一问,以曲折婉转之态,将女子内心的悲凉苦楚,抒发得缠绵悱恻、淋漓尽致,其表现力堪与辛弃疾《念奴娇》中“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相媲美。下片词人笔锋一转,描绘出一幅暮春之景:“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墙角处,梅花凋零,仅剩一痕如瘦雪般的残花,孤零零地依附在枝头;几粒青涩小巧的梅子,点缀着已然残破的花萼。暮春之景尽显,而思妇的惜春自怜之情也随之流露。这里的“雪”指代白色梅花,以“瘦”字形容,生动勾勒出梅花的衰败之态,形象贴切。清人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就曾对作者以“瘦雪”形容梅花的新颖用词赞赏有加。“一痕”既凸显了梅花的孤独,又暗含着一种空漠无依之感;“墙角”这一冷落的环境,何尝不是女主人公自身的写照。青春如流水般逝去,红颜渐老,恰似这暮春之景,一去不复返。思妇触景生情,内心深处的悲凉、无助与无奈,跃然纸上。“不道枝头无可落,东风犹作恶”,此句融写景与抒情为一体,总括全篇,承上作结。尽管枝头已然残败,再无花朵可落,可无情的东风却依旧肆意逞凶,继续折磨着那已然孤寂无依的梅树。

4. 作品点评

此词上阕着力于心理描写,将闺中人的深情挚爱与痴情盼归刻画得极为深刻。下阕则侧重景物描绘,以花喻人,自然贴切。整体在艺术上造诣颇高。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称,王庭筠词风异于一般金人,“间涉幽峭之致,绵邈之音”,《谒金门》便是其艺术风格的诗作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石延年《榴花》

下一篇:宋·孔武仲《巴陵官舍二题·湖山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