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zhèn

朝代:宋作者:宋伯仁浏览量:3
wàng
shù
lín
wān
wān
gǎng
nán
xún
huā
zhòng
shuāng
chū
xià
sāng
tuò
yīn
yuè
wèi
chén
hèn
bié
qíng
huái
怀
suī
liàn
jiǔ
sòng
shí
jié
wén
zhēn
xíng
chuán
shàng
shān
shuō
jìn
huán
jiā
piàn
xīn

译文

极目远望,古老树林一片模糊,弯弯的溪港在夜色中似难找寻。荻花芦苇被初降的秋霜压得沉重,桑柘树影移动,月亮尚未西沉。离别的愁绪让我贪恋杯中酒,但逢送衣的秋时最怕听到捣衣声。夜行的船上,那山歌般的心意,道尽了我渴望还家的一片归心。

逐句剖析

"望极模糊古树林":极目远望,古老树林一片模糊,

"弯弯溪港似难寻":弯弯的溪港在夜色中似难找寻。

"荻芦花重霜初下":荻花芦苇被初降的秋霜压得沉重,

"桑拓阴移月未沉":桑柘树影移动,月亮尚未西沉。

"恨别情怀虽恋酒":离别的愁绪让我贪恋杯中酒,

"送衣时节怕闻砧":但逢送衣的秋时最怕听到捣衣声。

"夜行船上山歌意":夜行的船上,那山歌般的心意,

"说尽还家一片心":道尽了我渴望还家的一片归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过乌镇》是宋代诗人宋伯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以朦胧的古树林与曲折的溪港,勾勒出乌镇秋夜的迷茫静谧;颔联聚焦霜落芦花、月移树影的细节,以“重”“移”二字暗写时间流逝,渲染清寂氛围;颈联由景及情,借“恋酒”“怕闻砧”(捣衣声)直抒漂泊的离愁与对家乡的牵挂;尾联以山歌声中的归家渴望收束,将羁旅愁绪升华为急切的思乡之情。全诗以细腻工稳的笔触,将乌镇秋夜的朦胧景致与游子的复杂心境交融,通过“霜”“月”“砧声”等意象的层层铺陈,既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清幽夜色,又深寓漂泊者的孤寂与归心,风格含蓄沉郁,于写景叙事中见真挚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宋伯仁(1199~?),南宋诗人。字器之,号雪岩,湖州(今属浙江)人。曾举博学宏词科,绍定中监泰州盐场,嘉熙时为盐运司属官。之后又游海陵,不久回到临安,居住在西马塍。宋伯仁与孙花翁、施芸隐等交游酬唱。其诗现存300余首,多抒写家居生活状况,或描绘乡村生活图景。擅画梅,绘画集《梅花喜神谱》附诗百首,即题而咏,多图貌梅花之状。陈焯称其诗“多清婉可诵”。主要作品有《寓目》《无事》《湖上新晴》《渔父吟》等。著有《雪岩吟草》《烟波渔隐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望极模糊古树林,弯弯溪港似难寻”两句是夜过乌镇的远景勾勒。首句以“模糊”状写暮色中古树林的朦胧轮廓,“望极”二字既见视野之远,亦含探寻之意,奠定夜航的迷茫基调;次句“弯弯溪港似难寻”以溪流的曲折蜿蜒,暗喻路径的幽深难辨,“似难寻”三字既写实又写意,既是对水路复杂的客观描述,亦隐含游子漂泊途中的方向感迷失,为全诗笼罩一层怅惘氛围。“荻芦花重霜初下,桑柘阴移月未沉”两句是秋夜景物的细腻刻画。“荻芦花重”以“重”字写芦花被霜打湿后的低垂姿态,既点出“霜初下”的时令特征,又借沉甸甸的花穗传递秋夜的清寒;“桑柘阴移”以树影的移动暗示时间流逝,“月未沉”则说明夜色尚浅,游子仍在途中。两句对仗工稳,“霜初下”与“月未沉”形成冷暖对照,以动(阴移)衬静(夜泊),在静谧的景物中暗藏时光悄然流逝的焦虑,为后文抒情埋下伏笔。“恨别情怀虽恋酒,送衣时节怕闻砧”两句是游子情怀的直接倾诉。“恨别情怀”直言离别之痛,“恋酒”虽欲借酒浇愁,却难掩愁绪之深;“送衣时节”点明秋季,古人有秋夜捣衣寄远的习俗,“怕闻砧”三字精准捕捉漂泊者的敏感心理——砧声入耳,易触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更添客居之愁。“虽”与“怕”形成情感张力,既见借酒消愁的无奈,亦显思念之切的煎熬,将羁旅之人的复杂心境层层剖开。“夜行船上山歌意,说尽还家一片心”两句是情感的升华与收束。“夜行船上”呼应诗题“夜过乌镇”,交代所处场景;“山歌意”即山歌声中蕴含的情感,未必实指歌声,更似游子内心的独白。“说尽还家”以直白语言道破归心似箭的迫切,“一片心”三字重如千钧,将前六句的孤寂、离愁、焦虑等情绪统摄于对归家的渴望中。末句以虚写(山歌)收束实感(归心),既避免直露,又使情感如余音绕梁,在夜航的苍茫中留下温暖的归乡憧憬,于沉郁基调中注入一丝明快。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天祥《禅关》

下一篇:宋·史铸《菊花十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