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不须奇":学习大道不必追求奇技淫巧,
"无为胜有为":顺应自然的无为之道胜过刻意强求的有为之举。
"气平无间断":只要保持气息平和且持之以恒,
"心静自清夷":内心宁静自然就能淡泊平和。
"意钓非关饵":垂钓本是为了怡情养性而非为了鱼获,
"行歌不为诗":放声歌唱原本是抒发情怀而非为了作诗。
"随缘皆自在":万事随缘而行皆能获得自在,
"何患不期颐":又何必担忧不能健康长寿呢。
南宋文学家
姜特立(1125~1202?),南宋文学家。字邦杰,号梅山老人,处州丽水(今属浙江)人。以荫补承信郎,孝宗时任福建兵马副都监。光宗即位,迁浙东马步军副总管,宁宗时拜庆远军节度使,因招权纳贿为时人诟病。姜特立工于诗,意境超旷,自然流露,不事雕琢,韩元吉、陆游、杨万里均称赏之。其词今存二十首,多咏怀酬送之作,风格婉丽。著有《梅山词》《梅山续稿》。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道教哲理诗,描绘了学道的核心要义与实践方法,气平心静、随缘自在的生活图景,营造了清静淡泊、闲适自然的意境,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精髓和宋代文人追求精神超脱的生命态度,表达了诗人对顺应自然、超脱功利、健康长寿的人生境界的向往之情。
2. 分段赏析
首联:“学道不须奇,无为胜有为。”开篇直指学道本质——无需追求奇技淫巧,"无为"之道胜过刻意强求的"有为"。此联以简驭繁,奠定全诗返璞归真的基调,暗合《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思想精髓。"不须奇"三字斩钉截铁,否定刻意造作;"无为胜有为"以对比手法凸显道家核心理念,语言直白却力透纸背。颔联:“气平无间断,心静自清夷。”具体阐释修道路径——"气平"指呼吸绵长均匀,"心静"言内心澄澈安宁。二者互为因果:气息调和则杂念不生,心境空明则气血通畅,共同构成道家"形神共养"的修炼体系。"无间断"强调持之以恒,"自清夷"突出自然达成,动词"平""静"与形容词"清夷"形成动静相宜的审美张力。颈联:“意钓非关饵,行歌不为诗。”以钓鱼、行歌两个生活场景写意:垂钓不为鱼获,放歌不为作诗,表面写闲适之趣,实则暗喻"无用之用"的道家智慧。行为本身即是目的,剥离功利目的方得真自由。"非关""不为"双重否定强化超脱姿态,将日常行为升华为哲学表达,体现宋代理学"格物致知"与道家思想的融合。尾联:“随缘皆自在,何患不期颐。”收束全诗,提出终极处世哲学——顺应自然法则则处处自在,如此何愁不能尽享天年?"期颐"(百岁)既是对长寿的期许,更是对"尽其天年"(《庄子·养生主》)生命境界的追求。反问句式"何患..."增强说服力,"随缘"二字浓缩佛道两家"随遇而安"的思想精髓,回应首联"无为"主旨。
上一篇:宋·史达祖《玉簟凉》
下一篇:宋·陆游《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