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途谢排斥":令人畏惧的仕途谢绝了对我的排斥,
"造物遂初志":上天顺遂了我最初的志向。
"彼虽快其私":那些人虽然为自己的私利而感到快意,
"我独佩嘉惠":但我却独自感激上天的恩赐。
"爱憎有回牙":爱憎之情常常反复无常,
"恩怨或倒置":恩怨之事或许会被颠倒过来。
"得马岂君福":得到马难道就是你的福气吗,
"凿渠真我利":开凿水渠才真正对我的利益有益。
"向使老班行":假如一直老死在官场的行列中,
"兹事恐遂废":这件事情恐怕就会最终荒废。
"三径幸足乐":有三条小路相伴的生活足够快乐,
"一瓢聊自寄":一瓢饮的水就暂且寄托我的身心。
"兴来或歌呼":兴致来了或许会放声高歌,
"客至任醺醉":有客人到来就任由自己沉醉其中。
"以此终百年":凭借这样的生活度过百年,
"何用一品贵":又何必追求一品高官的尊贵呢。
"犹胜白首归":这还胜过头发白了才归来,
"流光忽西坠":时光匆匆如流星般向西坠落。
南宋文学家
姜特立(1125~1202?),南宋文学家。字邦杰,号梅山老人,处州丽水(今属浙江)人。以荫补承信郎,孝宗时任福建兵马副都监。光宗即位,迁浙东马步军副总管,宁宗时拜庆远军节度使,因招权纳贿为时人诟病。姜特立工于诗,意境超旷,自然流露,不事雕琢,韩元吉、陆游、杨万里均称赏之。其词今存二十首,多咏怀酬送之作,风格婉丽。著有《梅山词》《梅山续稿》。
1. 分段赏析
“畏途谢排斥,造物遂初志”,直接点明诗人摆脱了令人畏惧的仕途排斥,“谢排斥”体现出一种解脱感,“造物遂初志”则表明上天顺遂了诗人最初的志向,让诗人感到庆幸。“彼虽快其私,我独佩嘉惠”,将那些只追求私利而感到快意的人与诗人形成对比,诗人却独自感激上天的恩赐,凸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独特价值观,进一步深化了主题。“爱憎有回牙,恩怨或倒置”,揭示了世事的无常和复杂,“爱憎有回牙”说明爱憎之情常常反复无常,“恩怨或倒置”则指出恩怨之事可能会被颠倒过来,为后文诗人对仕途和隐居生活的抉择做了铺垫,暗示了仕途的复杂和不可捉摸。“得马岂君福,凿渠真我利”,以形象的比喻阐述诗人对真正有益之事的判断,“得马”象征着在仕途上可能获得的短暂利益,“凿渠”则代表着远离仕途后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事情,表明诗人认为远离仕途对自己的发展更有利,体现了诗人的明智和豁达。“向使老班行,兹事恐遂废”,诗人假设如果一直老死在官场的行列中,一些有益的事情可能会最终荒废,进一步强调了远离仕途的重要性,从反面论证了自己选择隐居生活的合理性。“三径幸足乐,一瓢聊自寄”,开始描绘隐居生活的惬意,“三径”代表着宁静的田园生活,“一瓢”象征着简单的生活状态,诗人认为这样的生活足够快乐,能够寄托自己的身心,体现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兴来或歌呼,客至任醺醉”,进一步描绘了隐居生活的自在,“兴来或歌呼”表现出诗人兴致来了可以尽情释放自我,“客至任醺醉”则体现了诗人对待客人的随性和洒脱,使隐居生活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以此终百年,何用一品贵”,诗人通过对比,认为凭借这样惬意的隐居生活度过百年,比追求一品高官的尊贵更有意义,深化了诗歌关于人生价值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平淡、自由生活的向往。“犹胜白首归,流光忽西坠”,将隐居生活与白首归来、时光虚度进行对比,认为隐居生活胜过白首才归来,时光匆匆流逝,进一步强调了选择隐居生活的正确性,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上一篇:宋·吴潜《卜算子·苕霅水能清》
下一篇:宋·欧阳修《别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