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èi

朝代:宋作者:姜特立浏览量:3
wèi
xiè
pái
chì
zào
suì
chū
zhì
suī
kuài
pèi
jiā
huì
ài
zēng
yǒu
huí
ēn
yuàn
huò
dào
zhì
jūn
záo
zhēn
xiàng
shǐ
使
lǎo
bān
háng
shì
kǒng
suì
fèi
sān
jìng
xìng
piáo
liáo
xìng
lái
huò
zhì
rèn
xūn
zuì
zhōng
bǎi
nián
yòng
pǐn
guì
yóu
shèng
bái
shǒu
guī
liú
guāng
西
zhuì

译文

令人畏惧的仕途谢绝了对我的排斥,上天顺遂了我最初的志向。那些人虽然为自己的私利而感到快意,但我却独自感激上天的恩赐。爱憎之情常常反复无常,恩怨之事或许会被颠倒过来。得到马难道就是你的福气吗,开凿水渠才真正对我的利益有益。假如一直老死在官场的行列中,这件事情恐怕就会最终荒废。有三条小路相伴的生活足够快乐,一瓢饮的水就暂且寄托我的身心。兴致来了或许会放声高歌,有客人到来就任由自己沉醉其中。凭借这样的生活度过百年,又何必追求一品高官的尊贵呢。这还胜过头发白了才归来,时光匆匆如流星般向西坠落。

逐句剖析

"畏途谢排斥":令人畏惧的仕途谢绝了对我的排斥,

"造物遂初志":上天顺遂了我最初的志向。

"彼虽快其私":那些人虽然为自己的私利而感到快意,

"我独佩嘉惠":但我却独自感激上天的恩赐。

"爱憎有回牙":爱憎之情常常反复无常,

"恩怨或倒置":恩怨之事或许会被颠倒过来。

"得马岂君福":得到马难道就是你的福气吗,

"凿渠真我利":开凿水渠才真正对我的利益有益。

"向使老班行":假如一直老死在官场的行列中,

"兹事恐遂废":这件事情恐怕就会最终荒废。

"三径幸足乐":有三条小路相伴的生活足够快乐,

"一瓢聊自寄":一瓢饮的水就暂且寄托我的身心。

"兴来或歌呼":兴致来了或许会放声高歌,

"客至任醺醉":有客人到来就任由自己沉醉其中。

"以此终百年":凭借这样的生活度过百年,

"何用一品贵":又何必追求一品高官的尊贵呢。

"犹胜白首归":这还胜过头发白了才归来,

"流光忽西坠":时光匆匆如流星般向西坠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畏途》是南宋诗人姜特立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围绕诗人对仕途和隐居生活的态度展开。开篇表明诗人摆脱了令人畏惧的仕途排斥,上天顺遂了他最初的志向,体现出对当下选择的庆幸。接着指出那些人只为私利快意,而诗人却感激这种安排,进一步凸显其与世俗不同的价值观。又揭示了世事的无常和复杂。然后,诗人表明自己对真正有益之事的判断,认为远离仕途对自己更有利。最后描述了隐居生活的惬意,有三径之乐、一瓢之寄,兴来歌呼、客至醺醉,认为这样的生活即便平凡也比追求一品高官尊贵,更胜过白首归来、时光虚度。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摆脱仕途束缚的庆幸,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姜特立(1125~1202?),南宋文学家。字邦杰,号梅山老人,处州丽水(今属浙江)人。以荫补承信郎,孝宗时任福建兵马副都监。光宗即位,迁浙东马步军副总管,宁宗时拜庆远军节度使,因招权纳贿为时人诟病。姜特立工于诗,意境超旷,自然流露,不事雕琢,韩元吉、陆游、杨万里均称赏之。其词今存二十首,多咏怀酬送之作,风格婉丽。著有《梅山词》《梅山续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畏途谢排斥,造物遂初志”,直接点明诗人摆脱了令人畏惧的仕途排斥,“谢排斥”体现出一种解脱感,“造物遂初志”则表明上天顺遂了诗人最初的志向,让诗人感到庆幸。“彼虽快其私,我独佩嘉惠”,将那些只追求私利而感到快意的人与诗人形成对比,诗人却独自感激上天的恩赐,凸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独特价值观,进一步深化了主题。“爱憎有回牙,恩怨或倒置”,揭示了世事的无常和复杂,“爱憎有回牙”说明爱憎之情常常反复无常,“恩怨或倒置”则指出恩怨之事可能会被颠倒过来,为后文诗人对仕途和隐居生活的抉择做了铺垫,暗示了仕途的复杂和不可捉摸。“得马岂君福,凿渠真我利”,以形象的比喻阐述诗人对真正有益之事的判断,“得马”象征着在仕途上可能获得的短暂利益,“凿渠”则代表着远离仕途后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事情,表明诗人认为远离仕途对自己的发展更有利,体现了诗人的明智和豁达。“向使老班行,兹事恐遂废”,诗人假设如果一直老死在官场的行列中,一些有益的事情可能会最终荒废,进一步强调了远离仕途的重要性,从反面论证了自己选择隐居生活的合理性。“三径幸足乐,一瓢聊自寄”,开始描绘隐居生活的惬意,“三径”代表着宁静的田园生活,“一瓢”象征着简单的生活状态,诗人认为这样的生活足够快乐,能够寄托自己的身心,体现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兴来或歌呼,客至任醺醉”,进一步描绘了隐居生活的自在,“兴来或歌呼”表现出诗人兴致来了可以尽情释放自我,“客至任醺醉”则体现了诗人对待客人的随性和洒脱,使隐居生活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以此终百年,何用一品贵”,诗人通过对比,认为凭借这样惬意的隐居生活度过百年,比追求一品高官的尊贵更有意义,深化了诗歌关于人生价值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平淡、自由生活的向往。“犹胜白首归,流光忽西坠”,将隐居生活与白首归来、时光虚度进行对比,认为隐居生活胜过白首才归来,时光匆匆流逝,进一步强调了选择隐居生活的正确性,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吴潜《卜算子·苕霅水能清》

下一篇:宋·欧阳修《别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