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籍鹰扬六合晨":项羽曾耀武扬威地称雄中原天下,
# 六合:指天地四方。,鹰扬:威武貌。,项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宿迁县西)人,秦二世时,随叔父项梁举兵反秦。
"鸿门开宴贺亡秦":鸿门设宴邀来刘邦庆贺亡秦功成。
"樽前若取谋臣计":如果席间听从了范增的话,
# 谋臣:指范增。
"岂作阴陵失路人":哪能出现被围垓下、自刎乌江的悲境。
# 阴陵:县名,在今安徽省定远县西北。,岂作:哪能作。
唐代诗人
胡曾(?~?),唐代诗人。号秋田,邵阳(今属湖南)人。咸通中举进士不第,后入蜀,为路岩、高骈诸人幕僚。其诗托古讽今,意存劝戒,通俗明快,以咏史诗见长。他依据儒家正统思想评述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所作《咏史诗》3卷,收150首,皆七绝,常被后来讲史小说所引用。
1. 分段赏析
首句“项籍鹰扬六合晨”,诗人开篇用“鹰扬”这一极具气势的词汇,生动展现出项羽在秦末乱世中崛起时,如雄鹰般迅猛、威风凛凛,在天下初定时纵横驰骋的英姿。“六合晨”描绘出一种曙光初照、群雄逐鹿的宏大历史场景,凸显项羽早期的英雄气概与强大气场,为后文情节转折做铺垫。次句“鸿门开宴贺亡秦”,点明鸿门宴的时代背景。秦朝灭亡后,各方势力重新洗牌,项羽在鸿门设宴,表面上是庆贺秦朝覆灭,实际暗藏政治博弈。短短一句,将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与场景简洁勾勒,引出下文对项羽决策失误的论述。第三句“樽前若取谋臣计”,“樽前”指代鸿门宴现场的宴饮场景,“若取”表明假设。此句指出在鸿门宴这个关键节点上,项羽如果听从谋臣范增的计策,果断采取行动除掉刘邦,历史走向或许会截然不同。这是对项羽决策失误的直接评判,为尾句蓄势。尾句“岂作阴陵失路人”,运用反问语气,强化情感与观点。“阴陵失路人”是项羽最终失败的一个典型场景,项羽在垓下战败后逃至阴陵迷路,陷入绝境。此句通过假设与反问,鲜明地表达出诗人的观点,即项羽因鸿门宴上的优柔寡断,错失良机,才导致了最终的悲惨结局,深刻揭示出决策果断与否对成败的关键影响。
上一篇:唐·韩琮《凉州词》
下一篇:唐·王昌龄《西宫秋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