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shǐ
shī
·
·
jiāng

朝代:唐作者:胡曾浏览量:1
zhēng
wáng
shì
qīng
qiān
bīng
sàn
chǔ
shēng
jiāng
shì
chuán
chǐ
xiàng
dōng
zài
bīng

译文

成就霸业的大势已经退去,四面楚歌声中八千江东兵已散。乌江不是没有船可以逃走,只是羞耻于向东吴再度发兵。

逐句剖析

"争帝图王势已倾":成就霸业的大势已经退去,

"八千兵散楚歌声":四面楚歌声中八千江东兵已散。

# 楚歌:楚汉交战时,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被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层层包围起来,夜间听到汉军四面都唱楚歌。

"乌江不是无船渡":乌江不是没有船可以逃走,

# 渡:横过水面。

"耻向东吴再起兵":只是羞耻于向东吴再度发兵。

# 东吴:指三国时吴国。因其地处江东,故名。,耻:羞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史诗·乌江》是晚唐胡曾创作的七言绝句。主题围绕项羽乌江自刎这一历史事件,表达对项羽的敬仰与同情。内容上,首句点明项羽争帝图王的大势已去,次句写八千江东子弟兵在楚歌声中四散逃亡,渲染出局势的不可逆转;后两句揭示项羽因耻于渡江重整旗鼓而选择自刎,展现其人格特点。写作手法上,以简洁直白的语言叙事,用典抒情。虽不分段,但四句层层递进。该诗在晚唐咏史诗中,以通俗易懂的风格和对历史人物的深刻剖析,展现出胡曾对历史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胡曾(?~?),唐代诗人。号秋田,邵阳(今属湖南)人。咸通中举进士不第,后入蜀,为路岩、高骈诸人幕僚。其诗托古讽今,意存劝戒,通俗明快,以咏史诗见长。他依据儒家正统思想评述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所作《咏史诗》3卷,收150首,皆七绝,常被后来讲史小说所引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诗。诗中描绘了项羽争帝图王失败,八千江东子弟兵溃散,最终在乌江畔因耻于渡江再起而自刎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项羽义重如山、视名节重于生命的人格之美的敬仰与同情。这是一首写历史人物事件的七言绝句,借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写出了对项羽气节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表面看是在说项羽乌江自刎时,并非没有船只可渡,而是因羞愤于失败,耻于回江东再召集兵马。实则通过这一乌江边上的抉择小场景,深刻展现了项羽内心深处的自尊、骄傲以及对失败的决绝态度,以小情节反映出楚汉相争这一宏大历史背景下项羽悲壮的英雄末路,由具体的乌江场景延伸至对历史大势、人物性格命运等宏观层面的思考。

3. 分段赏析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争帝图王势已倾”直接点明项羽争夺帝王之位的大势已去,一个“倾”字,形象地描绘出其霸业崩塌的迅速与彻底。“八千兵散楚歌声”,进一步渲染出项羽兵败的惨烈氛围,曾经跟随他的八千江东子弟兵在四面楚歌声中四散逃亡,暗示着项羽的穷途末路,为后文乌江自刎的情节埋下伏笔。“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乌江不是无船渡”,明确指出乌江并非没有船只可供项羽渡江逃生。“耻向东吴再起兵”则揭示出项羽内心的想法,他以回到江东再次起兵为耻,体现出项羽视名节重于生命,义重如山的性格特点。这两句通过对项羽心理的剖析,展现出其悲壮而伟大的人格魅力。

4. 作品点评

《咏史诗·乌江》是胡曾咏史诗中的代表作品。诗中,胡曾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生动再现项羽乌江自刎的历史画面。通过对项羽兵败后选择的描述,深入挖掘其内心世界,凸显出项羽义重如山、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表达了诗人对项羽的高度敬仰与深切同情。该诗风格通俗易懂,却蕴含深刻的历史思考,在晚唐咏史诗中独树一帜,对后世了解项羽这一历史人物以及感悟其精神品格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郊《琴曲歌辞·湘妃怨》

下一篇:唐·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