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ǎo
sōng

朝代:唐作者:齐己浏览量:1
cái
guò
pán
gēn
yǒu
líng
yán
shuāng
bǎi
cǎo
bái
shēn
yuàn
lín
qīng
hòu
xiāo
sāo
dòng
kōng
jiē
shuài
tīng
shuí
qiān
suì
wài
yín
rào
lǎo
lóng
xíng

译文

刚从地面长出才过膝盖高,盘曲的根须却已蕴含灵性。严寒的霜下百草都变得枯白,深幽的庭院中一片松林仍显青葱。后半夜风吹松树发出萧瑟响动,空荡荡的台阶上只有蟋蟀在聆听。有谁会在千年之后,围绕着如龙形的老松吟咏。

逐句剖析

"发地才过膝":刚从地面长出才过膝盖高,

# 过膝:一作盈尺。,发地:拔地而起;起自地面。发:掘,挖。

"蟠根已有灵":盘曲的根须却已蕴含灵性。

# 蟠根:盘伏屈曲的松树根。

"严霜百草白":严寒的霜下百草都变得枯白,

# 严霜:凛冽的霜;浓霜。

"深院一林青":深幽的庭院中一片松林仍显青葱。

"后夜萧骚动":后半夜风吹松树发出萧瑟响动,

# 萧骚: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空阶蟋蟀听":空荡荡的台阶上只有蟋蟀在聆听。

"谁于千岁外":有谁会在千年之后,

"吟绕老龙形":围绕着如龙形的老松吟咏。

# 老龙:形容树木曲蟠如遒劲的老龙一样。,绕:一作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小松》是唐代诗人齐己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开篇描绘小松刚从地面长出,不过才到膝盖高度,但其蟠曲的根部已显不凡,蕴含着灵性,展现出小松虽稚嫩却具潜力。接着通过“严霜百草白,深院一林青”的对比,在严霜使百草皆白的萧瑟环境中,小松所在的深院却绿意盎然,突出小松不畏严寒、顽强生长的特性。后两句“后夜萧骚动,空阶蟋蟀听”,以动衬静,描绘深夜里小松枝叶的轻微响动,连空阶上的蟋蟀都在聆听,营造出静谧且充满生机的氛围。结尾“谁于千岁外,吟绕老龙形”,诗人畅想未来,小松历经岁月将成长为如老龙般的参天大树,那时会有人围绕着它吟诗赞叹。全诗以细腻的笔触、鲜明的对比,展现了小松从弱小到强大的成长过程,借物喻人,表达了对具有顽强生命力和远大志向者的赞美,也流露出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富有哲理与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著名诗僧

齐己(864~937?),唐末诗僧。俗姓胡,名得生,自号衡岳沙门,潭州益阳(今属湖南)人。工诗善琴,擅长行书,风雅放逸,颇有诗名。为诗好苦吟,喜琢炼。其诗多登临酬答、感时伤怀之作,风格清润,语言简淡,在清润平淡中见僻远冷峭之致。代表作品有《早梅》《赠齐己诗》《寄曹松》等。著有《白莲集》《风骚旨格》。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在唐朝末年,有一位诗僧,名叫齐己。齐己本姓胡,名得生,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天赋,聪明强记,读书时只需过目便能牢记于心。年仅五岁,他就已经能够吟诗作赋,在乡邻间崭露头角。然而,齐己的童年并非一帆风顺,由于体弱多病,为祈求佛祖庇佑,让他健康成长,父母无奈之下,将他送进了寺庙,从此开启了他的佛门生涯。初入寺庙,齐己“神童”的名声很快传到了老和尚耳中。一天,老和尚决定考考这个新来的小和尚。他将齐己带到庭院前,指着一棵生机勃勃的小松树,问道:“听闻你擅长作诗,此事当真?若以这棵小松为题,你能赋诗一首吗?”齐己不慌不忙,微微点头。稍作思索后,一首佳作便从他口中吟诵而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中描绘了小松刚出土才过膝盖高,但蟠曲的根须已有灵性,在严霜下百草枯白而小松却独葆青葱,后半夜风吹松枝发出萧骚之声,只有台阶上的蟋蟀在聆听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清幽、孤寂的氛围,体现了小松虽处困境却坚韧不拔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对小松的赞美之情,同时借小松自喻,抒发了自己虽出身平凡却怀有远大志向,渴望有朝一日能像小松长成参天大树一样,实现自己的抱负。

2. 分段赏析

“发地才过膝,蟠根已有灵”两句描绘小松的初始形态。“发地才过膝”直白地写出小松矮小,仅刚过膝盖的模样,展现其弱小的外在形象。而“蟠根已有灵”中,一个“蟠”字,生动地刻画出小松根系盘曲的状态,“已有灵”则赋予小松一种独特的灵性,表明小松虽身形矮小,却已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为后文对小松品格的赞颂埋下伏笔。“严霜百草白,深院一林青”两句描绘了小松所处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严霜百草白”描绘出在严酷的霜寒之下,百草凋零,一片白茫茫死寂的景象,营造出肃杀、恶劣的环境氛围。“深院一林青”则笔锋一转,突出深院之中小松却独自保持着青翠之色,以百草的衰败反衬小松不畏严霜,在恶劣环境中依然生机勃勃的坚韧,彰显出小松顽强的生命力与独特的品格。“后夜萧骚动,空阶蟋蟀听”两句营造出一种静谧又略带凄凉的氛围。“后夜萧骚动”描绘出深夜里,风声吹动小松,发出萧瑟声响的情景,为画面增添了动态感。“空阶蟋蟀听”进一步渲染环境,在空空的台阶上,唯有蟋蟀聆听着小松发出的声音,以动衬静,借这一独特场景,烘托出小松在寂静深夜中的孤独,同时也暗示了小松不被众人关注的处境。“谁于千岁外,吟绕老龙形”两句是诗人的联想。“谁于千岁外”以问句形式,引发读者思考。“吟绕老龙形”则描绘出千年之后,小松长成老松,枝干蜿蜒如同老龙般雄伟的样子,届时会有人围绕着它吟诗赞叹。这两句通过对小松未来形态的想象,不仅展现出小松拥有广阔的成长前景,更寄托了诗人对小松顽强生命力和坚韧不拔品格的高度赞美,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杨炯《夜送赵纵》

下一篇:唐·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