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地才过膝":刚从地面长出才过膝盖高,
# 过膝:一作盈尺。,发地:拔地而起;起自地面。发:掘,挖。
"蟠根已有灵":盘曲的根须却已蕴含灵性。
# 蟠根:盘伏屈曲的松树根。
"严霜百草白":严寒的霜下百草都变得枯白,
# 严霜:凛冽的霜;浓霜。
"深院一林青":深幽的庭院中一片松林仍显青葱。
"后夜萧骚动":后半夜风吹松树发出萧瑟响动,
# 萧骚: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空阶蟋蟀听":空荡荡的台阶上只有蟋蟀在聆听。
"谁于千岁外":有谁会在千年之后,
"吟绕老龙形":围绕着如龙形的老松吟咏。
# 老龙:形容树木曲蟠如遒劲的老龙一样。,绕:一作倚。
晚唐著名诗僧
齐己(864~937?),唐末诗僧。俗姓胡,名得生,自号衡岳沙门,潭州益阳(今属湖南)人。工诗善琴,擅长行书,风雅放逸,颇有诗名。为诗好苦吟,喜琢炼。其诗多登临酬答、感时伤怀之作,风格清润,语言简淡,在清润平淡中见僻远冷峭之致。代表作品有《早梅》《赠齐己诗》《寄曹松》等。著有《白莲集》《风骚旨格》。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中描绘了小松刚出土才过膝盖高,但蟠曲的根须已有灵性,在严霜下百草枯白而小松却独葆青葱,后半夜风吹松枝发出萧骚之声,只有台阶上的蟋蟀在聆听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清幽、孤寂的氛围,体现了小松虽处困境却坚韧不拔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对小松的赞美之情,同时借小松自喻,抒发了自己虽出身平凡却怀有远大志向,渴望有朝一日能像小松长成参天大树一样,实现自己的抱负。
2. 分段赏析
“发地才过膝,蟠根已有灵”两句描绘小松的初始形态。“发地才过膝”直白地写出小松矮小,仅刚过膝盖的模样,展现其弱小的外在形象。而“蟠根已有灵”中,一个“蟠”字,生动地刻画出小松根系盘曲的状态,“已有灵”则赋予小松一种独特的灵性,表明小松虽身形矮小,却已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为后文对小松品格的赞颂埋下伏笔。“严霜百草白,深院一林青”两句描绘了小松所处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严霜百草白”描绘出在严酷的霜寒之下,百草凋零,一片白茫茫死寂的景象,营造出肃杀、恶劣的环境氛围。“深院一林青”则笔锋一转,突出深院之中小松却独自保持着青翠之色,以百草的衰败反衬小松不畏严霜,在恶劣环境中依然生机勃勃的坚韧,彰显出小松顽强的生命力与独特的品格。“后夜萧骚动,空阶蟋蟀听”两句营造出一种静谧又略带凄凉的氛围。“后夜萧骚动”描绘出深夜里,风声吹动小松,发出萧瑟声响的情景,为画面增添了动态感。“空阶蟋蟀听”进一步渲染环境,在空空的台阶上,唯有蟋蟀聆听着小松发出的声音,以动衬静,借这一独特场景,烘托出小松在寂静深夜中的孤独,同时也暗示了小松不被众人关注的处境。“谁于千岁外,吟绕老龙形”两句是诗人的联想。“谁于千岁外”以问句形式,引发读者思考。“吟绕老龙形”则描绘出千年之后,小松长成老松,枝干蜿蜒如同老龙般雄伟的样子,届时会有人围绕着它吟诗赞叹。这两句通过对小松未来形态的想象,不仅展现出小松拥有广阔的成长前景,更寄托了诗人对小松顽强生命力和坚韧不拔品格的高度赞美,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上一篇:唐·杨炯《夜送赵纵》
下一篇:唐·李白《早春寄王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