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愁远":每到春天,我的愁绪就会无限滋长,
"春梦乱":春梦也总是显得那么凌乱,
"凤钗一股轻尘满":原本是两股的凤钗,如今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半,早已被尘灰落满。
# 轻尘:尘土,形容女子姿态飘逸。,凤钗:古代妇女的首饰,属于钗的一种,钗头作风形,故名。
"江烟白":江岸之上白色的烟云弥漫,
"江波碧":江面水波青碧连天,
"柳户清明":清明时节,庭户岸边都被青翠婆娑的柳枝遮掩,
# 柳户:烟柳掩映的人家。
"燕帘寒食":寒食新燕穿帘而过,栖居在画檐下呢喃耳语。
"忆忆忆":这些往事,都成为了永久的记忆。
"莺声晓":破晓黄莺啼鸣,
# 晓:早晨,清晨。
"箫声短":远处传来的萧声为何变得那么短促。
"落花不许春拘管":落花不允许春天管束自己,独自随风飘远。
# 拘管:拘束、管理。,不许:不允许,不让。
"新相识":如果有机会能再次相识。
"休相失":我们一定不要再失去彼此,
# 相失:错过、失去。
"翠陌吹衣":春风依旧吹着春衣,
"画楼横笛":在雕画的小桥边我们曾经纵情吹笛。
"得得得":往事虽然无限美好,只可惜已经再难寻找,罢了,罢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寒食感怀词。描写了清明时节饮绿亭畔的江烟柳色、燕帘莺声,通过落花、横笛等眼前景物与往昔记忆的交织,流露出对逝去春光的淡淡愁绪,透露出珍惜当下相聚的思绪。
2. 写作手法
拟人:“落花不许春拘管”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将落花人格化,赋予其抗拒春天约束的意志,借此暗喻人生聚散无常、美好时光难以挽留的无奈。对比:上片追忆往昔“柳户清明,燕帘寒食”的温馨场景,与下片“莺声晓,箫声短”的眼前实景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情。虚实结合:上片通过“忆、忆、忆”虚写过往欢聚,下片以“翠陌吹衣,画楼横笛”实写当下景致,虚实相生间深化了对逝去时光的追怀。叠字:三组“忆、忆、忆”与“得、得、得”的叠用,既强化了追忆的绵长与释然的顿悟,又在音律上形成周而复始的节奏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春愁远,春梦乱,凤钗一股轻尘满”以春愁春梦起笔,道出思绪的纷乱。凤钗只剩一股,既是实写首饰残缺,更暗喻情人分离,积尘满钗暗示别离已久。“江烟白,江波碧”用简笔勾勒江景,白烟碧波间藏着物是人非的怅惘。“柳户清明,燕帘寒食”转入回忆:清明时节的柳荫人家,寒食节的燕子穿帘,六个字便凝练地画出当年共度的温柔时光。末句连用三个“忆”字,如同叹息声,将飘散的思绪猛然收束到对往事的执着追念中。下片:“莺声晓,箫声短”以声音切入当下,莺啼的鲜活与箫声的断续形成微妙对比。“落花不许春拘管”是神来之笔,落花看似任性倔强,实则难逃凋零命运,暗喻人力难挽春光流逝。“新相识,休相失”语言直白如口语,却饱含人生体悟——既庆幸新遇,又怕再度错过。“翠陌吹衣,画楼横笛”转入实景描写:风吹柳陌拂衣襟,画楼笛声袅袅,这些鲜活的眼前景反衬出词人“珍惜当下”的迫切。结尾“得得得”三字似无可奈何的喟叹,比陆游的“莫莫莫”多了几分不甘心的执拗,像是要把眼前美好牢牢攥住。
# 西湖胜概得佳名,饮绿亭前春水生。好是上头天气好,燕帘柳市作清明。
清厉鹗《南宋杂事诗》
上一篇:宋·梅尧臣《惜春三首(其二)》
下一篇:宋·苏轼《南歌子·和前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