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àng
hǎi
cháo
·
·
lóng
shān
西
zhì

朝代:宋作者:陈德武浏览量:3
lóng
shān
西
zhì
zhè
jiāng
dōng
shì
shuí
jiàn
lín
chōng
fèng
lóng
fēi
líng
rén
jié
dāng
nián
shù
xūn
yōng
qiáng
wàn
xióng
lìng
féng
tuì
退
shè
hǎi
ruò
qián
fēng
yōng
shí
chéng
bǎi
chuān
yuē
shù
zhàng
西
dōng
zhì
jīn
rén
fán
fēng
yǎng
gōng
yáng
shān
rùn
chuān
róng
西
chóu
duō
nán
dōu
shì
mèng
hún
kōng
gǎn
hèn
qióng
tàn
biǎo
zhōng
guān
shuí
fēng
zhào
qián
táng
zhuó
láo
lèi
qiū
fēng

译文

珑山向西耸立,浙江(钱塘江)向东流逝,是谁留下那一支箭镇守要冲。这里凤舞龙飞,山川灵秀、人物杰出,当年在此建立了这样的功勋。强劲的弩箭有万夫不当之勇。让河神冯夷退避,海神海若隐藏锋芒。用石头垒砌成堤坝,约束众多河流,阻挡东西方向的洪流。至今这里人物繁多、物产丰盛。仰仗(前人的)功绩,(山川)如高山般耸立,(前人的)德泽滋润,(河流)容光焕发。在西湖寻乐到极点,因南渡而愁绪繁多,这些都是梦中空幻。感慨古人,遗恨无穷无尽。感叹表彰忠臣的地方已不复存在,古老的坟墓有谁来封土。船停靠在钱塘,端起浊酒混着泪水,洒向秋风中。

逐句剖析

"珑山西峙":珑山向西耸立,

"浙江东逝":浙江(钱塘江)向东流逝,

"谁余一箭临冲":是谁留下那一支箭镇守要冲。

"凤舞龙飞":这里凤舞龙飞,

"地灵人杰":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当年树此勋庸":当年在此建立了这样的功勋。

"强弩万夫雄":强劲的弩箭有万夫不当之勇。

"令冯夷退舍":让河神冯夷退避,

"海若潜锋":海神海若隐藏锋芒。

"拥石成堤":用石头垒砌成堤坝,

"百川约束障西东":约束众多河流,阻挡东西方向的洪流。

"至今人物蕃丰":至今这里人物繁多、物产丰盛。

"仰功扬山立":仰仗(前人的)功绩,(山川)如高山般耸立,

"德润川容":(前人的)德泽滋润,(河流)容光焕发。

"乐极西湖":在西湖寻乐到极点,

"愁多南渡":因南渡而愁绪繁多,

"他都是梦魂空":这些都是梦中空幻。

"感古恨无穷":感慨古人,遗恨无穷无尽。

"叹表忠无观":感叹表彰忠臣的地方已不复存在,

"古墓谁封":古老的坟墓有谁来封土。

"棹舣钱塘":船停靠在钱塘,

"浊醪和泪洒秋风":端起浊酒混着泪水,洒向秋风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望海潮·珑山西峙》是宋代陈德武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写珑山峙立、浙江奔涌的地理形势,追述“当年”在此建立功勋的壮举,如“凤舞龙飞”的灵秀之地、“强弩万夫雄”的气势,更有“拥石成堤”约束百川的工程,展现地理与人文的双重雄奇。下片转写今日“人物蕃丰”的景象,却笔锋陡转,以“乐极西湖,愁多南渡”的今昔对比,感慨道:“他都是梦魂空”。末句“感古恨无穷”“浊醪和泪洒秋风”,更添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怅惘。全词融写景、咏史、抒情于一体,语言质朴而情感厚重,既有对前人功绩的追慕,亦含对历史沧桑的叹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末年词人

陈德武(?~?),宋代词人。三山(今福建福州)人。曾出仕,后遭贬谪,在赴任途中经过了钱塘、桂林、睢宁、浔阳等地。他的词多反映其忧生嗟世、有志难伸的凄苦情怀。有词作《沁园春·冬夜如年》《水龙吟·西湖怀古》《鹧鸪天·三径芳根自不群》等。著有《白雪遗音》1卷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阕:“珑山西峙,浙江东逝,谁余一箭临冲”,开篇描绘钱塘的地理形势,珑山在西边耸立,浙江向东流去,引出历史上的典故,谁留下了如以箭临冲般的壮举。“凤舞龙飞,地灵人杰,当年树此勋庸”,赞扬此地地灵人杰,当年有人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强弩万夫雄。令冯夷退舍,海若潜锋。拥石成堤,百川约束障西东”,具体描述吴越王钱镠以强弩射潮,使水神退避,修筑海堤约束百川的功绩,展现出往昔钱塘的辉煌与前人的英勇,为下阕的感慨做铺垫。下阕:“至今人物蕃丰。仰功扬山立,德润川容”,写如今钱塘人物依旧繁多,人们敬仰前人如山般屹立的功绩,其德泽如川水滋润万物。“乐极西湖,愁多南渡,他都是梦魂空”,笔锋一转,感慨南宋在西湖的欢乐至极,而南渡后的繁华却如梦幻泡影,充满忧愁。“感古恨无穷。叹表忠无观,古墓谁封”,进一步抒发对历史的遗憾和怨恨,感叹表忠观已无,古墓也无人祭扫。“棹舣钱塘,浊醪和泪洒秋风”,结尾描绘词人在秋风中于钱塘江边停船,洒下浊酒和着泪水,将对历史兴衰的悲痛无奈之情推向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罗必元《赏心亭》

下一篇:宋·苏轼《过金山寺一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