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g

朝代:唐作者:吴融浏览量:2
liǎng
qīng
miǎo
yuè
cháng
yuán
huā
luò
shēng
chóu
chàng
wèi
duō

译文

曾经依依不舍,含情脉脉相知相惜的情意又怎样呢,像轻盈的柔丝那样细小,像细微的波浪那样渺小。月不能经常圆满,花却这般容易凋谢,今生今世的爱恨情愁,因为他而变得绵绵不绝。

逐句剖析

"依依脉脉两如何":曾经依依不舍,含情脉脉相知相惜的情意又怎样呢,

# 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

"细似轻丝渺似波":像轻盈的柔丝那样细小,像细微的波浪那样渺小。

# 似:像。

"月不长圆花易落":月不能经常圆满,花却这般容易凋谢,

# 落:凋落。,长:经常。

"一生惆怅为伊多":今生今世的爱恨情愁,因为他而变得绵绵不绝。

# 伊:第三人称代词,彼,他。,惆怅:伤感,失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情》是唐代诗人吴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男女情爱为主题,通过含蓄而微妙的语言,描绘了恋人之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情。诗中“依依脉脉两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恋人之间难以言表的情感,如同轻丝般细腻,又如水波般渺远;而“月不长圆花易落,一生惆怅为伊多”则通过“月不长圆”和“花易落”的意象,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爱情易逝的惆怅与无奈。全诗语言含蓄,情感真挚,借助各种意象增加了表达效果,使这首爱情诗具有了一种曲折幽隐、欲说还休的朦胧美和含蓄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吴融(?~903),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龙纪元年登进士第,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吴融诗文兼擅,工行楷,与韩偓、方干、贯休等人交往唱和。其诗多为纪游题咏、送别酬和之作,受温庭筠、李商隐影响,在艳丽中时含凄清之气。代表作品有《彭门用兵后经访路》《华清宫》《红白牡丹》等。著有《唐英歌诗》3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爱情诗。它表达了男女之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情感,不采用直露的表白方式,而是借助意象,展现出曲折幽隐、欲说还休的情感状态,营造出一种朦胧美和含蓄美。

2. 写作手法

比喻:“细以轻丝渺似波”,将情思比作轻柔的丝线、缥缈的水波,生动形象地写出情思的细腻、幽微、缥缈之态。借景抒情:“月不长圆花易落”借明月不能长圆、鲜花容易凋谢的自然景象,抒发爱情生活短暂的惆怅之情,将情感融入自然景物之中。

3. 分段赏析

“依依脉脉两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这两句极写两人爱情的依恋之深,竟至无法摆脱。“依依脉脉两如何”以设问形式引出情感的主题,描绘了情人相见时含情脉脉、依依不舍的情态;而“细似轻丝渺似波”则通过比喻手法,将情感比作“轻丝”和“渺波”,形象地展现了情感的细腻与难以捉摸。诗人巧妙地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可感的意象,语言细致而空灵。诗人将不可捉摸的、难于表述的情感变成可感的意象,把内心的一种抽象感情,变成一种符号,微雨,它是依依不舍的,脉脉,凝视而含情欲吐的样子,却是无声的。雨的形态是细丝,水的形态是缥缈。他把感情之深厚、强烈、持久,比作微雨的依依不舍,感情的交融,比作脉脉无声。其比喻细致而又空灵,可称之为千古妙笔。“月不长圆花易落,一生惆怅为伊多”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比喻,表达了对爱情短暂的惆怅与无奈。“月不长圆花易落”以“月不长圆”和“花易落”象征爱情的短暂与无常,而“一生惆怅为伊多”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爱情的感怀与惆怅。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既展现了爱情的短暂,也体现了诗人对情感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而强烈。幸福是短暂的,这正如明月不长圆、鲜花易衰落一样。正因为这样,诗人才脱口呼出分量最重的第四句“一生惆怅为伊多”这种令人心欢意洽的爱情也不是常有的,与情人也不是轻易相见整日厮守在一起的,因而一生的惆怅多是因为爱情、因为情人而发。

4. 作品点评

该诗作精妙刻画了情感的幽微缱绻之态。诗人将心绪起伏归因于尘世纷扰,指出正是生活中种种不如人意之事,才催生出萦绕心头的绵绵愁绪。创作中,诗人巧妙融合情感与感知,二者相辅相成:若仅停留于表层感知,易使作品流于浮泛;而单纯直白的情感宣泄,缺乏具象感知支撑,又会让表达趋于空泛概念化。唯有将两者紧密交织,方能赋予作品深厚内涵与丰富层次,展现出动人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真不知情是何物?此王伯舆所以登茅山而大恸也。

清黄周星《唐诗快》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继《闾门即事》

下一篇:唐·李白《东鲁门泛舟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