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āng
·
·
yàn
mén
tài
shǒu
xíng

朝代:唐作者:张祜浏览量:2
chéng
tóu
yuè
shuāng
shuǐ
shā
rén
guǐ
dēng
qián
shì
lèi
shì
xiāng
qiú
cháng
yǐn
shēng
cán
lòu
tuó
náng
xiè
jiǔ
jiǔ
bēi
qián
tóu
dié
xuè
xīn
huí
nián
shào
āi
jīn
zhú
tiān
shàng
lái
yàn
mén
shān
biān
chéng
huī

译文

城头残月隐没,寒霜凝地如冰河,窸窣踏沙的士卒似鬼影幢幢。灯下拭泪抚摩妻子缝制的裘衣,长叹一声,更漏滴尽夜将终。驼皮酒囊倾泻浊酒一杯,前方战场喋血,壮心终不悔。寄语年少妻子莫要伤怀,虎符鱼书自天降,王命催征急如雷,雁门关外,忠骨终将化尘灰。

逐句剖析

"城头月没霜如水":城头残月隐没,寒霜凝地如冰河,

# 月没:月亮落没。

"趚趚踏沙人似鬼":窸窣踏沙的士卒似鬼影幢幢。

# 趚趚:象声词。轻步行走声。

"灯前拭泪试香裘":灯下拭泪抚摩妻子缝制的裘衣,

# 香裘:芬芳的皮衣。妻子缝制的带着芬芳的皮衣。

"长引一声残漏子":长叹一声,更漏滴尽夜将终。

# 残漏子:古诗歌歌名。残漏:残夜将尽时的滴漏。漏子:漏壶,古代计时器。,长引:长吟。引:唱引。

"驼囊泻酒酒一杯":驼皮酒囊倾泻浊酒一杯,

# 泻酒:倾泻酒水。歃血盟誓时的倾倒酒水。,驼囊:用骆驼皮做的口袋。

"前头啑血心不回":前方战场喋血,壮心终不悔。

# 啑血:歃血。会盟时以牲血涂于口旁,表示诚信。啑:集作滴。通“歃”。

"寄语年少妻莫哀":寄语年少妻子莫要伤怀,

# 莫哀:不要悲哀。,寄语:寄信捎话。

"鱼金虎竹天上来":虎符鱼书自天降,王命催征急如雷,

# 虎竹:铜虎符与竹使符的并称。虎符用以发兵;竹使符用以征调等。,鱼金:金质的鱼符。隋唐时朝廷颁发的符信,雕木或铸铜为鱼形,刻书其上,剖而分执之,以备符合为凭信,谓之“鱼符”,亦名鱼契。唐用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官长;又有随身鱼符,以金、银、铜为之,分别给亲王及五品以上官员,所以明贵贱,应征召。紫金鱼袋。唐代官吏所佩盛放鱼符的袋。

"雁门山边骨成灰":雁门关外,忠骨终将化尘灰。

# 雁门山:山名。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唐于雁门山顶置雁门关,长城重要关口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相和歌辞·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张祜创作的一首乐府诗。以浓烈绚烂且交杂错落的色彩,勾勒出悲怆壮烈、令人动容的战争图景,那奇幻瑰丽的画面精准地呈现了特定时空下边塞独有的景致,以及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变幻。首联写景又写事,既绘就了一幅边塞紧张局势的画卷,渲染出敌军压境、气氛凝重的紧迫之感,又借日光之耀,凸显守军威风凛凛、气势雄浑之态;颔联从听觉与视觉双维度切入,将战场的肃杀悲壮、战斗的残酷无情展现得淋漓尽致;颈联聚焦于部队夜袭敌营、浴血奋战的激烈场景;尾联巧妙援引典故,抒发了将士们以身许国、誓死报效的壮志豪情。整首诗意境苍茫悲怆,格调激昂悲壮。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张祜(785?~852?),唐代诗人。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一说南阳(今河南邓州)人。早年浪迹江湖,狂放不羁。元和十五年,令狐楚(一说裴度)表荐张祜,令其入朝献诗,然为权贵所抑。后至淮南,晚年喜爱曲阿(今江苏丹阳)风物,隐居以终。张祜的诗多写落拓不遇的情怀和隐居生活,对时政有所谏讽,又以咏史诗及宫词著名。代表作品有《宫词二首》《惠山寺》《题金山寺》《孤山寺》等。有南宋蜀刻本《张承吉文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边塞战争题材的诗。描绘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危急形势,渲染了战场悲壮惨烈的氛围,展现了将士们夜袭敌军、浴血奋战的场景,借“黄金台”等典故,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体现出诗人对英勇无畏精神的赞颂。

2. 分段赏析

“城头月没霜如水”以冷寂意象奠定全诗基调。“月没”暗示时间推移至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霜如水”运用通感手法,将触觉的寒凉转化为视觉的液态质感,既写边塞苦寒,又暗喻战争阴云的压迫感。城墙与霜月的组合构成天然肃杀背景,为后续人物出场设置压抑空间。“趚趚蹋沙人似鬼”通过视听通感强化悲怆氛围。“趚趚”拟声词摹写铁甲摩擦沙地的沉重声响,“踏”字凸显行军姿态的机械麻木。“人似鬼”的比喻突破传统边塞诗的英雄叙事,以骷髅般的形象解构战争荣耀,直指征戍制度对人性的摧残。“灯前拭泪试香裘”转入私密化情感空间。“拭泪”与“试香裘”的矛盾动作构成张力:擦拭泪水显露脆弱,抚弄香裘又暗示对温馨生活的追忆。灯光与沙场的明暗对照中,个体生命在战争齿轮下的撕裂感毕现。“长引一声残漏子”以听觉意象收束夜时段落。“残漏”指漏壶将尽的滴水声,既标记黎明将至的时间节点,又以“长引”强调时间粘稠般的难捱。声音的绵延与空间的凝固形成共振,暗示征人永无止境的等待。“驼囊泻酒酒一杯”用矛盾修辞制造荒诞感。“泻”字本应形容液体急速倾注,却与“一杯”形成微量反差。这种夸张式写法既可能表现借酒浇愁的豪迈,亦暗藏绝境中虚掷生命的悲凉,为下文赴死的决绝埋下伏笔。“前头啑血心不回”完成从犹豫到决绝的情感转折。“啑血”以喷溅状鲜血强化战场惨烈,与“心不回”构成因果链条。动词“啑”的动态暴力与“不回”的静态意志形成对抗,在死亡威胁中凸显军人职业的宿命属性。“寄语年少妻莫哀”突破传统征妇诗的悲情范式。表面是劝慰之语,实则暗含双重否定:既否定妻子哀恸的合理性(“莫哀”),又否定自身牺牲的价值(“寄语”暗示沟通的虚妄)。这种矛盾折射出战争伦理对人性纽带的撕裂。“鱼金虎竹天上来”用典故制造反讽。“鱼金虎竹”代指朝廷征兵符节,本应象征荣耀,却以“天上来”的荒诞路径出现。这种神圣化修辞与下句“骨成灰”形成尖锐对立,揭露皇权意志与个体生命的残酷错位。“雁门山边骨成灰”以炼狱图景收束全篇。“骨成灰”较之“马革裹尸”更具毁灭性,将战争创伤推向物质湮灭的终极形态。地理名词“雁门山”的具象化,使暴力叙事突破时空限制,成为永恒的历史伤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岑参《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下一篇:唐·王维《辋川集·柳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