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tiān
tái
dào
liú

朝代:唐作者:张祜浏览量:1
zuó
tiān
tāi
dào
chì
chéng
zhāo
xiān
lài
ěr
zhōng
shēng
yún
lóng
chū
shuǐ
fēng
shēng
guò
hǎi
míng
gāo
qīng
shí
sǔn
bàn
shān
xiǎn
guì
huā
dāng
dòng
qīng
jīn
lái
jìn
shì
rén
jiān
mèng
liú
ruǎn
máng
máng
chù
xíng

译文

回忆昨天曾到天台山赤城游览,接连几日仙境的乐声在耳畔回响。云气如龙破水而出,风声呼啸而过,海边的鹤在长满水草的岸边鸣叫,阳光清澈明亮。山腰处石笋般的峰峦林立,每迈一步都充满险阻,洞口边的桂花轻轻拂过衣衫。如今眼前的一切都不过是人间的幻梦,我像刘晨阮肇般茫然,不知该往何处前行。

逐句剖析

"忆昨天台到赤城":回忆昨天曾到天台山赤城游览,

"几朝仙籁耳中生":接连几日仙境的乐声在耳畔回响。

"云龙出水风声过":云气如龙破水而出,风声呼啸而过,

# 云龙出水:指瀑布。旧时堪舆家以山势为龙。

"海鹤鸣皋日色清":海边的鹤在长满水草的岸边鸣叫,阳光清澈明亮。

# 皋:沼泽。

"石笋半山移步险":山腰处石笋般的峰峦林立,每迈一步都充满险阻,

"桂花当洞拂衣轻":洞口边的桂花轻轻拂过衣衫。

# 洞:一作涧。

"今来尽是人间梦":如今眼前的一切都不过是人间的幻梦,

"刘阮茫茫何处行":我像刘晨阮肇般茫然,不知该往何处前行。

# 刘阮:指传说中人天台山遇仙的刘晨和阮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忆游天台寄道流》是唐代诗人张祜创作的七言律诗,一说是张佐写的。首联开篇点题,流露对天台仙境的深切怀念与沉醉。颔联通过对仙境景物的细致追忆,强化对天台奇景的神往与留恋。勾勒出天台山清幽高远、宛如仙境的环境。颈联回忆游览时的具体体验,在惊险与惬意中流露对过往的沉醉。尾联由回忆转入现实,抒发今昔对比的失落与对仙境难再寻的怅惘。全诗以清丽的语言勾勒仙境,以深沉的感慨反观现实,在记游中寄寓人生思考,兼具写景的灵动与抒情的含蓄,是一首意境深远、余味悠长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张祜(785?~852?),唐代诗人。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一说南阳(今河南邓州)人。早年浪迹江湖,狂放不羁。元和十五年,令狐楚(一说裴度)表荐张祜,令其入朝献诗,然为权贵所抑。后至淮南,晚年喜爱曲阿(今江苏丹阳)风物,隐居以终。张祜的诗多写落拓不遇的情怀和隐居生活,对时政有所谏讽,又以咏史诗及宫词著名。代表作品有《宫词二首》《惠山寺》《题金山寺》《孤山寺》等。有南宋蜀刻本《张承吉文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中唐的肃宗至德宗年间,浙东一带出现了以台州为核心的诗人创作社群。张祜在漫游天台山时,也曾投身当地的诗文唱和活动,这首诗便是作于这一时期。与初唐诗人循着谢灵运的足迹游赏的方式不同,这一阶段的诗人更看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互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咏怀诗。以回忆天台山游览经历为主线,通过今昔对比,抒发对仙境般过往的怀念与对现实失落的怅惘。

2. 写作手法

对比:尾联“今来尽是人间梦,刘阮茫茫何处行”由回忆转入现实,抒发今昔对比的失落与对仙境难再寻的怅惘。“今来尽是人间梦”将前文的美好回忆与当下现实对比,感叹往昔的天台仙境如今看来竟如梦幻般遥远,而自己仍困于“人间”的平淡与失落中。

3. 分段赏析

首联“忆昨天台到赤城,几朝仙籁耳中生”开篇点题,流露对天台仙境的深切怀念与沉醉。“忆昨”二字直接点明是回忆往昔游览天台山、抵达赤城(天台山的重要景点)的经历,奠定“追忆”的基调。“几朝仙籁耳中生”中,“仙籁”指如仙境般的声响(可能是山风、泉鸣等),“几朝”说明这种仙境体验持续了数日,而“耳中生”则强调当时的听觉感受深刻,仿佛仍在耳畔回响。此联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对天台胜境的美好记忆,字里行间满是对那段如梦似幻经历的眷恋。颔联“云龙出水风声过,海鹤鸣皋日色清”通过对仙境景物的细致追忆,强化对天台奇景的神往与留恋。“云龙出水”描绘云雾如龙腾跃出水面,伴随风声掠过的奇幻景象;“海鹤鸣皋”写仙鹤在水边高地鸣叫,阳光澄澈明亮。两句选取“云龙”“海鹤”等带有仙气的意象,结合“风声过”“日色清”的动态与光影,勾勒出天台山清幽高远、宛如仙境的环境。诗人对这些细节的清晰追忆,既是对自然奇景的赞叹,更暗含对那份体验的珍视与留恋。颈联“石笋半山移步险,桂花当洞拂衣轻”回忆游览时的具体体验,在惊险与惬意中流露对过往的沉醉。“石笋半山移步险”写攀登天台山时,半山的石笋林立,行走需小心翼翼,点出游览途中的惊险;“桂花当洞拂衣轻”则描绘洞口的桂花轻轻拂过衣衫的惬意场景,尽显山间的清雅与温柔。“险”“轻”,既展现了游览过程的丰富体验,也从细节中还原了当时沉浸其中的状态,无论是惊险还是惬意,都是值得回味的独特记忆,进一步强化了对往昔游踪的怀念。尾联“今来尽是人间梦,刘阮茫茫何处行”由回忆转入现实,抒发今昔对比的失落与对仙境难再寻的怅惘。“今来尽是人间梦”将前文的美好回忆与当下现实对比,感叹往昔的天台仙境如今看来竟如梦幻般遥远,而自己仍困于“人间”的平淡与失落中。“刘阮”是传说中误入天台仙境的刘晨、阮肇,诗人以“刘阮茫茫何处行”发问,既呼应了天台山的仙话背景,又暗含深意,当年刘阮尚能遇仙境,如今这样的奇遇(或自己曾有的仙境体验)却再也找不到了。此联将前文的眷恋推向怅惘,表达了惋惜与对现实的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祜《感王将军柘枝妓殁》

下一篇:唐·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