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昨天台到赤城":回忆昨天曾到天台山赤城游览,
"几朝仙籁耳中生":接连几日仙境的乐声在耳畔回响。
"云龙出水风声过":云气如龙破水而出,风声呼啸而过,
# 云龙出水:指瀑布。旧时堪舆家以山势为龙。
"海鹤鸣皋日色清":海边的鹤在长满水草的岸边鸣叫,阳光清澈明亮。
# 皋:沼泽。
"石笋半山移步险":山腰处石笋般的峰峦林立,每迈一步都充满险阻,
"桂花当洞拂衣轻":洞口边的桂花轻轻拂过衣衫。
# 洞:一作涧。
"今来尽是人间梦":如今眼前的一切都不过是人间的幻梦,
"刘阮茫茫何处行":我像刘晨阮肇般茫然,不知该往何处前行。
# 刘阮:指传说中人天台山遇仙的刘晨和阮肇。
晚唐诗人
张祜(785?~852?),唐代诗人。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一说南阳(今河南邓州)人。早年浪迹江湖,狂放不羁。元和十五年,令狐楚(一说裴度)表荐张祜,令其入朝献诗,然为权贵所抑。后至淮南,晚年喜爱曲阿(今江苏丹阳)风物,隐居以终。张祜的诗多写落拓不遇的情怀和隐居生活,对时政有所谏讽,又以咏史诗及宫词著名。代表作品有《宫词二首》《惠山寺》《题金山寺》《孤山寺》等。有南宋蜀刻本《张承吉文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咏怀诗。以回忆天台山游览经历为主线,通过今昔对比,抒发对仙境般过往的怀念与对现实失落的怅惘。
2. 写作手法
对比:尾联“今来尽是人间梦,刘阮茫茫何处行”由回忆转入现实,抒发今昔对比的失落与对仙境难再寻的怅惘。“今来尽是人间梦”将前文的美好回忆与当下现实对比,感叹往昔的天台仙境如今看来竟如梦幻般遥远,而自己仍困于“人间”的平淡与失落中。
3. 分段赏析
首联“忆昨天台到赤城,几朝仙籁耳中生”开篇点题,流露对天台仙境的深切怀念与沉醉。“忆昨”二字直接点明是回忆往昔游览天台山、抵达赤城(天台山的重要景点)的经历,奠定“追忆”的基调。“几朝仙籁耳中生”中,“仙籁”指如仙境般的声响(可能是山风、泉鸣等),“几朝”说明这种仙境体验持续了数日,而“耳中生”则强调当时的听觉感受深刻,仿佛仍在耳畔回响。此联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对天台胜境的美好记忆,字里行间满是对那段如梦似幻经历的眷恋。颔联“云龙出水风声过,海鹤鸣皋日色清”通过对仙境景物的细致追忆,强化对天台奇景的神往与留恋。“云龙出水”描绘云雾如龙腾跃出水面,伴随风声掠过的奇幻景象;“海鹤鸣皋”写仙鹤在水边高地鸣叫,阳光澄澈明亮。两句选取“云龙”“海鹤”等带有仙气的意象,结合“风声过”“日色清”的动态与光影,勾勒出天台山清幽高远、宛如仙境的环境。诗人对这些细节的清晰追忆,既是对自然奇景的赞叹,更暗含对那份体验的珍视与留恋。颈联“石笋半山移步险,桂花当洞拂衣轻”回忆游览时的具体体验,在惊险与惬意中流露对过往的沉醉。“石笋半山移步险”写攀登天台山时,半山的石笋林立,行走需小心翼翼,点出游览途中的惊险;“桂花当洞拂衣轻”则描绘洞口的桂花轻轻拂过衣衫的惬意场景,尽显山间的清雅与温柔。“险”“轻”,既展现了游览过程的丰富体验,也从细节中还原了当时沉浸其中的状态,无论是惊险还是惬意,都是值得回味的独特记忆,进一步强化了对往昔游踪的怀念。尾联“今来尽是人间梦,刘阮茫茫何处行”由回忆转入现实,抒发今昔对比的失落与对仙境难再寻的怅惘。“今来尽是人间梦”将前文的美好回忆与当下现实对比,感叹往昔的天台仙境如今看来竟如梦幻般遥远,而自己仍困于“人间”的平淡与失落中。“刘阮”是传说中误入天台仙境的刘晨、阮肇,诗人以“刘阮茫茫何处行”发问,既呼应了天台山的仙话背景,又暗含深意,当年刘阮尚能遇仙境,如今这样的奇遇(或自己曾有的仙境体验)却再也找不到了。此联将前文的眷恋推向怅惘,表达了惋惜与对现实的无奈。
上一篇:唐·张祜《感王将军柘枝妓殁》
下一篇:唐·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