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风雨近重阳":满城的风声雨声,原来是重阳佳节悄悄地临近,
"独上吴山看大江":我独自登上了吴山,眺望着浩荡的大江。
# 吴山:在浙江杭州城内。
"老眼昏花忘远近":老眼昏花,看不清景物,我已经不再计较距离的远近,
"壮心轩豁任行藏":壮心开朗豁达,再不把出仕与归隐放在心上。
# 行藏:出处,行止。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后多指出仕及归隐。,轩豁:开朗。
"从来野色供吟兴":自古以来,郊野的景色令诗人们忘情地吟咏,
# 吟兴:指诗兴。,野色:原野或郊野的景色。
"是处秋光合断肠":可眼前萧瑟的秋景,却使人黯然神伤。
# 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秋光:秋日的风光景色。,是处:到处。
"今古骚人乃如许":古今诗人都是如此,与我相仿,
# 如许:像这样。,骚人:诗人,文人。
"暮潮声卷入苍茫":我眼看着晚潮澎湃,一片苍茫。
# 苍茫:广阔无边的样子。
南宋文学家
韩淲(1159~1224),南宋文学家。字仲止,号涧泉,祖籍雍丘(今河南杞县),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韩元吉之子。早年以父荫入仕,任主簿、平江府属官等职,不久辞官归隐。韩淲有诗名,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其诗风冲淡平和,力学陶渊明。他与赵蕃(号章泉)齐名,时称“上饶二泉”。其词风格婉丽,兼得清丽与豪放激昂。所作《涧泉日记》颇为精审,文笔亦佳。著有《涧泉集》20卷、《涧泉日记》3卷、《涧泉诗余》1卷。代表作品有《风雨中诵潘邠老诗》《雨多极凉冷》《鹧鸪天·兰溪舟中》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中借重阳节前风雨交加的景象,诗人独登吴山眺望大江,由“满城风雨近重阳”这句潘邠老的诗起兴,感慨自身虽老眼昏花但壮心犹存。诗人描绘野色秋光引发的吟兴与断肠之感,联想到古往今来的骚人皆如此,在暮潮声中融入苍茫天地,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以及对古人的追怀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颔联“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运用对比手法。“老眼昏花忘远近”从生理状态与心理感受切入,写诗人因目力衰退、年华渐老而产生的垂暮之感,传递出低沉、无奈的情绪;“壮心轩豁任行藏”则从精神境界着笔,强调诗人无论出仕(行)或归隐(藏),都胸怀坦荡、壮志昂扬。通过“老眼昏花”的现实衰老与“壮心轩豁”的精神矍铄形成鲜明反差,突出诗人虽身处中年却未被岁月消磨意志的豪迈气概,使情感表达更具张力。衬托:颔联同样隐含衬托手法,以“老眼昏花”的衰颓状态,侧面衬托“壮心轩豁”的情志高远。用身体状态的“老”反衬精神世界的“壮”,以个人境遇的“近”(眼前的衰老与孤独)烘托理想追求的“远”(对家国的关怀与抱负),进一步凸显诗人逆境中坚守志向的人格魅力,让积极进取的情怀更显珍贵。借景抒情:“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借秋景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的愁情。“从来野色供吟兴”先点明自然野趣向来是激发诗人创作灵感的源泉,“野色”涵盖秋日里一切未经雕琢的景致,将自然景物与诗人的艺术生命相联结,暗示对秋光本有欣赏寄情之意。然而“是处秋光合断肠”笔锋陡转,本应引发诗兴的秋光却令人肝肠寸断,秋光的明丽与萧瑟交织,既呼应首联风雨,强化“近重阳”节令感,成为诗人感慨年华流逝的触发点。诗人未明言“断肠”之由,却通过留白让秋光成为多重愁绪的容器,可能包含“独上吴山”的身世孤独之叹、“壮心轩豁”与现实困境冲突的壮志未酬之慨,亦或结合南宋时局对国运的忧虑等。同时,诗人刻意省略对秋光的具体描绘,仅以“是处”指代,以虚写实,让读者可根据自身经验补白秋光模样,使愁情更具普适性,且让“野色”“秋光”成为浸润诗人主观情感的“心象”,景因情而“断肠”,情因景而具象,二者浑然一体,尽显借景抒情之妙。
3. 分段赏析
首联:开篇借潘邠老的“满城风雨近重阳”起笔,点明时节与天气,营造出风雨交加、临近重阳的萧瑟氛围。紧接着“独上吴山看大江”,一个“独”字,凸显出诗人形单影只的孤独状态,独自登上吴山眺望大江,展现出诗人在这特定时节里,于天地间的寂寥身影,为全诗奠定了沉郁而略带孤寂的情感基调,也引发读者对诗人内心思绪的好奇与探寻。颔联:此联由景入情,“老眼昏花忘远近”,诗人感慨自己虽年约四十,却已有老态,在这风雨如晦的重阳佳节,独在异乡的他,因目力不济而产生垂暮之悲。但这种伤感并未持续,“壮心轩豁任行藏”一句笔锋陡转,诗人表示无论出仕还是归隐,自己都胸怀坦荡、壮志不息。前句的低沉与后句的激昂形成鲜明对比,一扫前句的愁绪,展现出诗人积极进取、豁达豪迈的精神风貌,体现出其高尚的情怀与坚定的志向。颈联:这两句亦景亦情,“从来野色供吟兴”表明诗人向来能从自然景色中获取创作灵感,对“野色”饱含热爱。然而“是处秋光”虽能引发“吟兴”,却也让诗人“断肠”。诗人未具体描绘秋光,却引发读者联想:究竟是脚下浩浩江水让诗人联想到逝去的青春,还是飘零黄叶勾起其孤苦身世之感?“壮心轩豁”是诗人一直坚守的志向,而“断肠”之苦则是当下无法排遣的愁绪,因志向难酬而生发,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愁苦。尾联:尾联以景结情,诗人由自身的愁苦联想到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感慨大家命运相似。在抒情达到高潮之际,以暮色中江潮汹涌奔腾的画面收束。这一画面既呼应首联的风雨之景,又蕴含着无尽深意。画面与潮声交织,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去体会诗人与“今古骚人”共有的复杂情感,达到了“文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使诗歌的意境与情感在余韵中得以升华。
4. 作品点评
江西派诗人潘大临的“满城风雨近重阳”堪称经典,后世诗人常借此句赋诗,韩淲此作便是典范。其诗妙在“景与情合”——重阳在即,诗人登临吴山恰逢风雨,既应潘诗之境,又触己身之怀,借前人名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发心潮起伏,将万千感慨熔铸于诗中。全诗以借用为契机,以即景为依托,在经典与现实的碰撞中,完成了情感的传递与升华,足见诗人驾驭文字与熔铸意境的深厚造诣。
上一篇:宋·司马光《闲中有富贵》
下一篇:宋·陆游《新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