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ēng
zhōng
sòng
pān
bīn
lǎo
shī

朝代:宋作者:韩淲浏览量:3
mǎn
chéng
fēng
jìn
chóng
yáng
shàng
shān
kàn
jiāng
lǎo
yǎn
hūn
huā
wàng
yuǎn
jìn
zhuàng
xīn
xuān
huō
rèn
xíng
cáng
cóng
lái
gōng
yín
xìng
shì
chù
qiū
guāng
duàn
cháng
jīn
sāo
rén
nǎi
cháo
shēng
juǎn
cāng
máng

译文

满城的风声雨声,原来是重阳佳节悄悄地临近,我独自登上了吴山,眺望着浩荡的大江。老眼昏花,看不清景物,我已经不再计较距离的远近,壮心开朗豁达,再不把出仕与归隐放在心上。自古以来,郊野的景色令诗人们忘情地吟咏,可眼前萧瑟的秋景,却使人黯然神伤。古今诗人都是如此,与我相仿,我眼看着晚潮澎湃,一片苍茫。

逐句剖析

"满城风雨近重阳":满城的风声雨声,原来是重阳佳节悄悄地临近,

"独上吴山看大江":我独自登上了吴山,眺望着浩荡的大江。

# 吴山:在浙江杭州城内。

"老眼昏花忘远近":老眼昏花,看不清景物,我已经不再计较距离的远近,

"壮心轩豁任行藏":壮心开朗豁达,再不把出仕与归隐放在心上。

# 行藏:出处,行止。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后多指出仕及归隐。,轩豁:开朗。

"从来野色供吟兴":自古以来,郊野的景色令诗人们忘情地吟咏,

# 吟兴:指诗兴。,野色:原野或郊野的景色。

"是处秋光合断肠":可眼前萧瑟的秋景,却使人黯然神伤。

# 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秋光:秋日的风光景色。,是处:到处。

"今古骚人乃如许":古今诗人都是如此,与我相仿,

# 如许:像这样。,骚人:诗人,文人。

"暮潮声卷入苍茫":我眼看着晚潮澎湃,一片苍茫。

# 苍茫:广阔无边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是宋代诗人韩淲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共三章,真切细腻地展现出年轻寡妇的拳拳爱意。她就眼前之事抒发情怀,毫无保留地袒露心声,大胆倾诉真情实感,堪称难得的经典之作。在往昔动荡岁月,人们历经战乱离散。单身男女在失去伴侣后,渴望重组家庭,寻觅家的温暖与爱意,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有狐》一诗,直白地传达出寡妇渴望寻觅伴侣的心意,在《国风》众多诗篇中,是别具一格的爱情诗。至于她心仪之人是否察觉到这份深情,又会作何回应,便又是另一番情境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韩淲(1159~1224),南宋文学家。字仲止,号涧泉,祖籍雍丘(今河南杞县),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韩元吉之子。早年以父荫入仕,任主簿、平江府属官等职,不久辞官归隐。韩淲有诗名,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其诗风冲淡平和,力学陶渊明。他与赵蕃(号章泉)齐名,时称“上饶二泉”。其词风格婉丽,兼得清丽与豪放激昂。所作《涧泉日记》颇为精审,文笔亦佳。著有《涧泉集》20卷、《涧泉日记》3卷、《涧泉诗余》1卷。代表作品有《风雨中诵潘邠老诗》《雨多极凉冷》《鹧鸪天·兰溪舟中》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北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潘大临工于作诗,常出佳句,且与苏轼、黄庭坚交好,却家境贫寒。他曾言:“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那年重阳节前夕,他闲卧家中,听闻窗外风雨搅林,诗兴大发,起身在壁上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不料催租人突然上门,兴致顿消,未能再续。虽此句未成全篇,却因巧妙烘托出重阳节前风雨萧瑟之景,成为千古名句。其好友谢逸,在重阳刚过、风雨依旧时,思念潘大临,便借这句发端,写下三首绝句。其中一首“满城风雨近重阳,无奈黄花恼意香。雪浪翻天迷赤壁,令人西望忆潘郎”,全篇自然流畅,字句精妙,以景寄情,语短情长,颇为成功。无独有偶,大约一百年后的庆元四年(1198年),韩淲在重阳前登吴山,恰逢风雨,亦借“满城风雨近重阳”起笔,创作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中借重阳节前风雨交加的景象,诗人独登吴山眺望大江,由“满城风雨近重阳”这句潘邠老的诗起兴,感慨自身虽老眼昏花但壮心犹存。诗人描绘野色秋光引发的吟兴与断肠之感,联想到古往今来的骚人皆如此,在暮潮声中融入苍茫天地,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以及对古人的追怀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颔联“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运用对比手法。“老眼昏花忘远近”从生理状态与心理感受切入,写诗人因目力衰退、年华渐老而产生的垂暮之感,传递出低沉、无奈的情绪;“壮心轩豁任行藏”则从精神境界着笔,强调诗人无论出仕(行)或归隐(藏),都胸怀坦荡、壮志昂扬。通过“老眼昏花”的现实衰老与“壮心轩豁”的精神矍铄形成鲜明反差,突出诗人虽身处中年却未被岁月消磨意志的豪迈气概,使情感表达更具张力。衬托:颔联同样隐含衬托手法,以“老眼昏花”的衰颓状态,侧面衬托“壮心轩豁”的情志高远。用身体状态的“老”反衬精神世界的“壮”,以个人境遇的“近”(眼前的衰老与孤独)烘托理想追求的“远”(对家国的关怀与抱负),进一步凸显诗人逆境中坚守志向的人格魅力,让积极进取的情怀更显珍贵。借景抒情:“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借秋景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的愁情。“从来野色供吟兴”先点明自然野趣向来是激发诗人创作灵感的源泉,“野色”涵盖秋日里一切未经雕琢的景致,将自然景物与诗人的艺术生命相联结,暗示对秋光本有欣赏寄情之意。然而“是处秋光合断肠”笔锋陡转,本应引发诗兴的秋光却令人肝肠寸断,秋光的明丽与萧瑟交织,既呼应首联风雨,强化“近重阳”节令感,成为诗人感慨年华流逝的触发点。诗人未明言“断肠”之由,却通过留白让秋光成为多重愁绪的容器,可能包含“独上吴山”的身世孤独之叹、“壮心轩豁”与现实困境冲突的壮志未酬之慨,亦或结合南宋时局对国运的忧虑等。同时,诗人刻意省略对秋光的具体描绘,仅以“是处”指代,以虚写实,让读者可根据自身经验补白秋光模样,使愁情更具普适性,且让“野色”“秋光”成为浸润诗人主观情感的“心象”,景因情而“断肠”,情因景而具象,二者浑然一体,尽显借景抒情之妙。

3. 分段赏析

首联:开篇借潘邠老的“满城风雨近重阳”起笔,点明时节与天气,营造出风雨交加、临近重阳的萧瑟氛围。紧接着“独上吴山看大江”,一个“独”字,凸显出诗人形单影只的孤独状态,独自登上吴山眺望大江,展现出诗人在这特定时节里,于天地间的寂寥身影,为全诗奠定了沉郁而略带孤寂的情感基调,也引发读者对诗人内心思绪的好奇与探寻。颔联:此联由景入情,“老眼昏花忘远近”,诗人感慨自己虽年约四十,却已有老态,在这风雨如晦的重阳佳节,独在异乡的他,因目力不济而产生垂暮之悲。但这种伤感并未持续,“壮心轩豁任行藏”一句笔锋陡转,诗人表示无论出仕还是归隐,自己都胸怀坦荡、壮志不息。前句的低沉与后句的激昂形成鲜明对比,一扫前句的愁绪,展现出诗人积极进取、豁达豪迈的精神风貌,体现出其高尚的情怀与坚定的志向。颈联:这两句亦景亦情,“从来野色供吟兴”表明诗人向来能从自然景色中获取创作灵感,对“野色”饱含热爱。然而“是处秋光”虽能引发“吟兴”,却也让诗人“断肠”。诗人未具体描绘秋光,却引发读者联想:究竟是脚下浩浩江水让诗人联想到逝去的青春,还是飘零黄叶勾起其孤苦身世之感?“壮心轩豁”是诗人一直坚守的志向,而“断肠”之苦则是当下无法排遣的愁绪,因志向难酬而生发,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愁苦。尾联:尾联以景结情,诗人由自身的愁苦联想到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感慨大家命运相似。在抒情达到高潮之际,以暮色中江潮汹涌奔腾的画面收束。这一画面既呼应首联的风雨之景,又蕴含着无尽深意。画面与潮声交织,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去体会诗人与“今古骚人”共有的复杂情感,达到了“文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使诗歌的意境与情感在余韵中得以升华。

4. 作品点评

江西派诗人潘大临的“满城风雨近重阳”堪称经典,后世诗人常借此句赋诗,韩淲此作便是典范。其诗妙在“景与情合”——重阳在即,诗人登临吴山恰逢风雨,既应潘诗之境,又触己身之怀,借前人名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发心潮起伏,将万千感慨熔铸于诗中。全诗以借用为契机,以即景为依托,在经典与现实的碰撞中,完成了情感的传递与升华,足见诗人驾驭文字与熔铸意境的深厚造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司马光《闲中有富贵》

下一篇:宋·陆游《新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