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ái
鹿
dòng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王贞白浏览量:2
shū
jué
chūn
shēn
cùn
guāng
yīn
cùn
jīn
shì
dào
rén
lái
yǐn
xiào
zhōu
qíng
kǒng
zhèng
zhuī
xún

译文

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已经快过完了,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如果不是道人来逗我乐,我还沉浸在那钻研周公的精义和孔子的思想当中。

逐句剖析

"读书不觉已春深":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已经快过完了,

# 已春深:一作春已深。春深:春末,晚春。

"一寸光阴一寸金":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

# 一寸光阴一寸金:以金子比光阴,谓时间极为宝贵,应该珍惜。寸阴:极短的时间。

"不是道人来引笑":如果不是道人来逗我乐,

# 引笑:逗笑,开玩笑。,道人:指白鹿洞的道人。

"周情孔思正追寻":我还沉浸在那钻研周公的精义和孔子的思想当中。

# 追寻:深入钻研。,周情孔思:指周公孔子的精义、教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白鹿洞二首(其一)》是唐代诗人王贞白创作的一首充满哲思韵味的七言绝句。诗的首句描绘诗人读书入神、不知春深的专注状态,次句以“一寸光阴一寸金”这一精妙比喻,道出对时光宝贵的深刻感悟;后两句通过道人引笑的叙事,侧面展现诗人钻研儒家经典时的专心致志。全诗将读书场景与惜时哲理巧妙融合,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着发人深省的力量,既展现了诗人自身潜心求知的精神,也为后世留下了劝诫珍惜光阴的不朽箴言,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王贞白(?~?),唐代诗人。字有道,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人。乾宁进士,七年后授职校书郎。王贞白的诗颇多佳作,诗多重炼字,善用典,以写景而论,其诗笔致清婉,清俊自得,总体给人以平淡闲适之感。登第授职间,他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写下了许多边塞诗。其所作边塞诗,多写征戍之情,深切动人;描写疆场景色,有声有色,苍凉壮阔。其诗中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至今广为流传。代表作品有《雨后登庾楼》《从军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读书生活的七言绝句,借春深时节光阴易逝的景象,写出了诗人潜心治学的专注状态与对时光珍贵的深刻感悟,以“周情孔思”的追寻展现对知识的执着,将惜时勤学的哲理融入日常场景,颇具警世意义。

2. 分段赏析

“读书不觉已春深”,诗人开篇便以直白的笔触,描绘出自己沉浸于书卷时的忘我的状态。在专注阅读的过程中,时光如细沙般悄然流逝,他丝毫未曾察觉季节的更迭,直到恍然惊觉,春日已接近尾声。“春深”二字,不仅点明了时间的推移,更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让人联想到暮春时节繁花渐落、草木葱茏的景象。诗人这种因读书而忘却时光的状态,生动地展现了书籍的强大吸引力,以及他对知识的投入与热爱。“一寸光阴一寸金”,此句堪称千古名句,以简洁而精妙的比喻,将抽象的时间赋予了具体的价值。诗人把短暂的光阴比作珍贵的金子,强调了时间的宝贵性和不可替代性。在第一句描述读书忘却时间的基础上,顺势引出对时间的深刻感悟。这一感悟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源自诗人自身的切身体验,极具说服力。它提醒着人们,在追求知识和成长的道路上,每一分每一秒都无比珍贵,应当倍加珍惜,充分利用时间去学习和积累,莫让光阴虚度。“不是道人来引笑”,该句以叙事的方式,进一步补充说明前文“春深”这一发现的缘由。“道人”点明了引发诗人注意的人物身份,即白鹿洞的修行之人。“引笑”描绘出道人以幽默风趣的方式,打破了诗人沉浸读书的专注状态。在一般人的认知中,道人往往以超然物外、内心宁静著称,他们能够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来。然而,诗人却需要道人主动来逗笑,才能从书海中暂时抽离,稍作放松,足见诗人读书时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的程度远超常人。这一细节的描写,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对读书的痴迷和执着。“周情孔思正追寻”,此句具体交代了诗人专注阅读的内容和状态。“周情孔思”指代古代儒家典籍中蕴含的思想和精神,诗人在道人到来之际,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周公、孔子精义教导的钻研之中。这不仅展现了诗人读书的深度和广度,更体现了他对儒家经典的尊崇与追求。在古代,儒家思想是读书人修身治学的重要指引,诗人深入探寻“周情孔思”,反映出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我修养的严格要求。

3. 作品点评

从诗人的读书生活可见,其惜时如金、潜心求知。后人当从中获得启发:知识靠时间积累,要充实丰富自己,就应珍惜光阴。这启示我们,唯有在时光中不断积累,才能让知识丰盈自身。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箴言警语,激励世人。

不详杨世友《唐诗品读六百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客至》

下一篇:唐·李白《从军行二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