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āng
rén

朝代:唐作者:李颀浏览量:1
jiǔ
sān
xiāng
yún
chóu
yǎo
ǎi
luó
mèi
chán
yuán
jiāng
shuǐ
liú
jiā
lái
běi
zhǔ
juān
pèi
zài
fāng
zhōu

译文

九嶷山上,太阳已经西沉,三湘大地,愁云又再弥漫。她那轻柔缥缈的罗袖之色,如同潺潺不停的江水在流。约好的时日来到北面小洲,把玉玦丢弃在那芬芳的沙洲。

逐句剖析

"九嶷日已暮":九嶷山上,太阳已经西沉,

# 暮:晚。,九嶷:九嶷山。虞舜埋葬之处。

"三湘云复愁":三湘大地,愁云又再弥漫。

# 复:重新。又。再次。,三湘:指沅湘、潇湘、资湘。晋陶潜《赠长沙公族祖》诗:“遥遥三湘,滔滔九江。”陶澍集注:“湘水发源会潇水,谓之潇湘;及至洞庭陵子口,会资江谓之资湘;又北与沅水会於湖中,谓之沅湘。”湖南湘乡、湘潭、湘阴(或湘源),合称三湘。

"窅霭罗袂色":她那轻柔缥缈的罗袖之色,

# 罗袂:丝罗的衣袖。亦指华丽的衣着。,窅霭:亦作“杳霭”。深远貌;幽暗貌。

"潺湲江水流":如同潺潺不停的江水在流。

# 潺湲:水慢慢流动不断的样子。

"佳期来北渚":约好的时日来到北面小洲,

# 北渚:北面的水边。北面的水涯。,佳期:情人约会的日期、时间。美好的时光。多指同亲友重晤或故地重游之期。

"捐佩在芳洲":把玉玦丢弃在那芬芳的沙洲。

# 芳洲:芳草丛生的小洲。,捐佩:捐弃玉玦。喻出会相爱者未遇因失望而捐弃信物。语本《楚辞·九歌·湘君》:“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佩:一作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湘夫人》是唐代李颀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围绕湘夫人的传说展开,开篇点明地点在九嶷山、三湘一带,日暮与愁云渲染出凄迷哀伤氛围,以女子罗袂的缥缈与江水的潺潺流动,描绘出湘夫人的隐约身姿,营造出空灵意境。“佳期来北渚,捐玦在芳洲”,化用典故,写湘夫人在北渚等待佳约,却将玉玦弃于芳洲,暗示美好期许的落空,表达出哀怨惆怅之情。全诗意境凄婉,此诗以其不同的情感表达与艺术手法,展现出李颀对古典题材的创新演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

李颀(?~753?),唐代诗人,家居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开元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长期隐居嵩山、少室山一带的“东川别业”。交游广泛,与盛唐时一些著名诗人,都有诗作往还。其所作边塞诗,风格豪壮奔放、慷慨深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寄赠友人之作,刻画人物形貌神情颇为生动。笃信道教,相关作品亦多。代表作品有《送魏万之京》。有《李颀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九嶷日已暮,三湘云复愁”,点明时间与地点。“九嶷”“三湘”是与湘夫人传说紧密相关的楚地特定地域。“日已暮”描绘出黄昏时分的景象,暮色降临往往给人带来孤寂、惆怅之感。“云复愁”则运用拟人手法,说云也充满忧愁,赋予自然景象以情感色彩,渲染出一种压抑、哀伤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哀怨的情感基调,暗示湘夫人故事中蕴含的愁绪与怅惘。“窅蔼罗袂色,潺湲江水流”,从视觉与听觉角度描写。“窅蔼罗袂色”,“窅蔼”形容衣袂轻柔缥缈,描绘出湘夫人罗袂的隐约之态,仿佛能看到她在朦胧中若隐若现的身影,给人一种空灵、虚幻之感。“潺湲江水流”,“潺湲”摹写江水流动的声音,潺潺的江水声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同时也以流水的不停歇暗示着湘夫人的愁思绵绵不绝,进一步烘托出凄清、幽婉的氛围。“佳期来北渚,捐玦在芳洲”,运用典故。“佳期来北渚”,源自屈原《九歌・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写湘夫人依约来到北渚等待与爱人相会,“佳期”一词既点明了约会的美好期许,又为下文的失落埋下伏笔。“捐玦在芳洲”,“捐玦”是抛弃玉玦的意思,在古代文化中,玉玦常是定情信物,湘夫人将玉玦丢弃在芳洲,暗示着她的期盼落空,爱情受阻,以这一动作强烈地传达出她内心的哀怨、失望与无奈,使整首诗的情感达到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司空图《秋燕》

下一篇:唐·韩琮《暮春浐水送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