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不雨至六月":五月到六月都没有下雨,
"河流一尺清泥浑":河水只有一尺深,清澈的泥水变得浑浊。
"舟人系鼓挽舟去":船夫系上鼓(准备)拉船前行,
"牛头刺地挽不行":牛头像扎进地里一样用力,还是拉不动。
"我舟系岸已七日":我的船系在岸边已经七天了,
"疑与绿树同生根":怀疑和绿树一同生了根。
"忽惊黑云涌西北":忽然惊讶地看到黑云从西北涌来,
"风号万窍秋涛奔":狂风在千万个孔穴里呼啸,像秋天的波涛奔涌。
"截断两脚不到地":狂风呼啸着仿佛要把人的双脚截断,让人悬空不着地,
# 两:张本校:潘本作雨。
"半夜霹雳空杀人":半夜里雷声轰鸣震耳,却只是白白地吓人一场。
"须臾云破见星斗":一会儿云散开露出星星,
"老农叹息如衔冤":老农叹息着,像含着冤屈一样。
"高田已槁下田瘦":高田里的庄稼已经枯槁,低田里的也很瘦弱,
# 瘦:张本作瘐。
"我为滞客何足言":我作为滞留的客人,这点困难有什么值得说的。
北宋文学家
郑獬(1022~1072),北宋文学家。字毅夫,一作义夫,安州安陆(今湖北)人。宋仁宗皇佑五年,状元及第。累迁知制诰,出知荆南。神宗初,拜翰林学士,为王安石所恶,出知杭州,徙青州,提举鸿庆宫。其文有豪气,议论精确,说话简明扼要。其诗有关怀民生疾苦之作,写景咏物诗则飘逸清新。代表作品有《田家》《春尽》《寄并州故人》等。著有《郧溪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感怀诗,介绍了诗人因久旱滞留旅途的经历,描绘了河流干涸、纤夫费力、黑云忽现又散去、农田枯槁的景象,体现了对劳动人民遭受旱灾的深切同情,营造了忧愁压抑的氛围,表达了对旱情的忧虑和自身滞留的感怀。
2. 写作手法
比喻:“我舟系岸已七日,疑与绿树同生根”,将滞留岸边的船比作与绿树一同生根的事物,生动写出船停泊时间之长、难以移动的状态,体现旱情严重和诗人的无奈。情景交融:“忽惊黑云涌西北,风号万窍秋涛奔”,描绘黑云涌来、狂风呼啸的景象,既写出天气变化的急促,又暗含人们对降雨的期盼与紧张,景与情自然融合。对比:“高田已槁下田瘦,我为滞客何足言”,将农田枯槁的严重与自己的滞留困境作对比,突出老农遭受的苦难更值得关注,强化了对民生的同情。渲染:“忽惊黑云涌西北,风号万窍秋涛奔。截断两脚不到地,半夜霹雳空杀人”,通过描写黑云涌来、狂风呼啸、霹雳轰鸣的景象,极力渲染出雷雨将至的紧张氛围,强化了人们对降雨的期待,与后文云散星出的失望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旱灾下人们的焦灼与无奈。
3. 分段赏析
“五月不雨至六月,河流一尺清泥浑”,这两句开篇点明时间和旱情,从五月到六月持续无雨,河流浅得只剩一尺,水浑浊不堪。简单直白的描写,既交代了背景,又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旱灾的严重程度,为下文写行船受阻做了铺垫。“舟人系鼓挽舟去,牛头刺地挽不行”,写船夫击鼓准备拉船前行,可牛拉纤时把劲使尽,头几乎触地,船还是动不了。“击鼓”体现行船风俗,“牛头刺地”细致刻画了纤牛的状态,生动展现了因旱情行船的艰难,暗含对纤夫的同情。“我舟系岸已七日,疑与绿树同生根。忽惊黑云涌西北,风号万窍秋涛奔。截断两脚不到地,半夜霹雳空杀人。须臾云破见星斗,老农叹息如衔冤”,前两句写船滞留岸边七天,像与绿树同根般难移,“疑”字透出久滞的无奈;后几句写黑云涌来、狂风呼啸,众人盼雨却只见雷声无雨点,云散星出后老农哀叹如含冤。情节起伏中,融入从期待到失望的情感,画面感强。“高田已槁下田瘦,我为滞客何足言”,这两句将高田枯槁、低田瘦弱的惨状与自身滞留的困顿对比,说自己的处境不值一提,突出了对农人遭遇的深切同情。以朴素的语言收束,点明全诗关怀民生的主旨,情感真挚。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因事抒发情怀,写得颇有情味,是一篇能体会百姓忧愁的作品。它是一首感怀诗,诗人通过描写久旱无雨的自然景象,说出了自己在旅途中滞留的感受,流露出对农家遭受天灾的同情。
上一篇:宋·袁说友《连雨》
下一篇:宋·杨万里《雪冻未解散策郡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