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鲛人潜织水底居":鲛人在水底深处潜藏着织布,
# 鲛人潜织水底居:鲛人,一名蛟人,传说中居于海底的怪人。又名泉先、泉客,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鱼尾人身的生物。张华《博物志》卷二: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干宝《搜神记》卷十二: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又任昉《述异志》卷上:鲛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
"侧身上下随游鱼":身形随着游鱼在水中上下游动。
# 游:《河岳英灵集》作“龙”,《全唐诗》注:“一作龙”,龙鱼,《山海经(海外西经)》:“龙鱼,一曰鰕,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一曰鳖鱼,在夭野北,其为鱼也如鲤。”
"轻绡文彩不可识":那轻柔的绡有着难以辨识的花纹彩饰,
# 识:知道,认得,能辨别。,文彩:错杂华丽的色彩。,轻绡:轻纱。绡,生丝织成之薄纱、薄绢。曹植《洛神赋》:“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鲛人善织,任昉《述异志》卷上:“南海出鲛绡纱,泉先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南海有龙绡宫,泉先织绡之处,绡有白如霜者。”
"夜夜澄波连月色":每个夜晚,澄澈的水波都与月色相连。
# 夜夜澄波连月色:写鲛人艰辛。连,《全唐诗》注:一作流。
"有时寄宿来城市":有时候,鲛人会离开海底寄宿到城市里,
# 有时寄宿来城市:《事文类聚(续集)》卷二十五引《博物志》:从水中出,曾寄寓人家,积日卖绢(文注:绢者,竹孚俞也)。鲛人临去,从主人索器,泣而出珠满盘,以与主人,又《太平御览》卷八百零三引《博物志》: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上述所引,今本《博物志》皆无。城市,城中市坊。
"海岛青冥无极已":它们来自的海岛在那青苍幽远的南海,无边无际。
# 无极已:无边无际。,青冥:青苍悠远,指青天。屈原《九章(悲回风)》: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倏忽而扪天。任彦升《王文宪集序》:弘以青冥之期。,海岛:即南海。
"泣珠报恩君莫辞":鲛人哭泣时流出珍珠来报答恩情,请您不要推辞,
"今年相见明年期":并且约定今年相见后,明年还会再来。
# 期:邀约、会合,约定时间。
"始知万族无不有":这才知道世间万物无奇不有,
# 万族:万类,万物。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江文通《别赋》: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
"百尺深泉架户牖":在那百尺深的泉水深处,鲛人也像人类一样构建门户窗牖居住。
# 百尺深泉架户牖:深泉,深渊,唐人避高祖李渊讳,渊曰泉。牖,窗户。户牖,门窗。
"鸟没空山谁复望":飞鸟隐没在空寂的深山之中,谁还能再望见它们呢,
# 空山:幽深少人之山。
"一望云涛堪白首":一眼望去,那浩渺如云的波涛,让人愁绪顿生,头发都要变白了。
# 云涛:浩渺如云烟之海波。孟浩然《宿天台桐柏观》: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
盛唐诗人
李颀(?~753?),唐代诗人,家居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开元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长期隐居嵩山、少室山一带的“东川别业”。交游广泛,与盛唐时一些著名诗人,都有诗作往还。其所作边塞诗,风格豪壮奔放、慷慨深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寄赠友人之作,刻画人物形貌神情颇为生动。笃信道教,相关作品亦多。代表作品有《送魏万之京》。有《李颀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神话传说题材的诗。描绘了鲛人在水底织绡、与游鱼相伴,有时寄宿城市,以泣珠报恩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鲛人这一神秘生物的好奇与感慨,以及对世间万物多样性的认知。
2. 写作手法
白描:前四句“鲛人潜织水底居,侧身上下随游鱼。轻绡文彩不可识,夜夜澄波连月色”,以简洁质朴的笔墨,勾勒出鲛人在水底潜居、随鱼游动、织绡以及周围月夜澄波的生活场景,几近白描,却生动展现出奇幻瑰丽的画面。
3. 分段赏析
“鲛人潜织水底居”至“夜夜澄波连月色”开篇诗人便将读者带入神秘的海底世界,描绘鲛人在水底潜织的画面,“侧身上下随游鱼”生动展现其与游鱼相伴的生活状态。“轻绡文䌽不可识,夜夜澄波连月色”进一步渲染神秘氛围,鲛人织出的绡彩难以辨识,在澄波月色下更显奇幻,为后文鲛人到城市寄宿等情节埋下伏笔。“有时寄宿来城市”至“今年相见明年期”这几句讲述鲛人有时会离开海底,寄宿到城市中。“海岛青冥无极已”暗示其家乡在遥远的南海,“泣珠报恩君莫辞,今年相见明年期”则写出鲛人感恩图报的品质,与寄宿人家约定来年相见,使鲛人形象更加丰满,也体现出一种人情温暖。“始知万族无不有”至“一望云涛堪白首”诗人在讲述鲛人故事后,发出感慨。“始知万族无不有,百尺深泉架户牖”表达出对世间万物奇妙多样性的认知。“鸟没空山谁复望,一望云涛堪白首”则透露出一丝无奈与感慨,如同飞鸟入空山难以寻觅,鲛人生活在浩渺波涛之下,想要寻找他们并不容易,也流露出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某种思考。
4. 作品点评
《鲛人歌》是李颀诗作中的独特篇章。诗歌以鲛人传说为蓝本,凭借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写,构建出奇幻的神话世界。在韵律上,巧妙安排韵脚,平仄交替,体现古体诗的韵律美感。内容方面,既展现了鲛人神秘的生活与报恩之举,又蕴含诗人对万物的感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它不仅反映了唐代诗人对神话传说的喜爱与演绎,也体现了唐代诗歌题材的多元化和创作的丰富性。
# 怜海人之织苦也,夜夜澄波,潜织海底,万千辛苦,成此轻绡,则市之者,能不怜之?况泣珠报恩,明年复至,其义且信,更胜俗人万万者哉!盖不必望彼云涛而头已为之白矣。孰谓天地之间尚有如此之人乎?
刘宝和《李颀诗评注》
# 诗歌通过鲛人因去城市卖绢寄宿人家,而泣珠报恩,并约定次年相见事,赞颂了鲛人的义与信。
隋秀玲《李颀集校注》
上一篇:唐·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下一篇:唐·李商隐《滞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