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宴桃源深洞":曾经在桃源深处的深洞之中设宴。
# 桃源:理想的世外桃源。
"一曲舞鸾歌凤":一支舞曲,舞者如鸾鸟飞舞,歌声似凤凰鸣叫般美妙。
# 一曲舞鸾歌凤:亦作“一曲清歌舞凤”。鸾凤,鸾鸟和凤凰,古代传说中吉祥美丽的鸟。
"长记欲别时":一直记得将要分别的时候,
# 欲:即将,将要。
"和泪出门相送":含着泪水出门送别。
"如梦":就像一场梦一样。
"如梦":就像一场梦一样。
"残月落花烟重":一弯残月,花儿飘落,烟雾浓重。
# 重:这里指云烟一重重。
五代后唐开国皇帝
李存勖(勗)(885~926),即“后唐庄宗”,五代后唐开国皇帝。小名亚子,沙陀部人。他是晋王李克用之子,后梁龙德三年称帝,建都洛阳,国号为唐,历史上称为后唐。定鼎中原后,李存勖又兼并蜀地。但他在统治期间,不仅重新启用宦官,而且开始任用伶官,导致朝政紊乱。最终,导致了成德节度使李嗣源的叛乱。李存勖英勇善战,又多才多艺,在音乐、诗词方面皆有所长。他自幼就喜欢歌舞杂剧,洞晓音律,能自度曲。他做了皇帝以后,与宠信的伶人同台演出,亲自装扮剧中的人物,还为自己取了一个艺名“李天下”。《尊前集》收录有李存勖的四首词作:《一叶落》《歌头》《阳台梦·薄罗衫子金泥凤》《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小令,也是一首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抒情词。描绘了刘、阮与仙女离别时的不舍场景,通过回忆宴会上的欢乐与分别时的悲伤,以及眼前残月落花的萧瑟之景,表达了离别后对佳人的深切思念,抒发了往事如梦的怅惘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残月落花烟重”,选取“残月”“落花”“烟重”等意象,勾勒出夜阑更深、暮春萧瑟的景象。残月象征离别,落花暗示美好易逝,烟霭迷蒙烘托心境的迷茫。词人将别后的孤寂、思念的深沉融入景物描写中,以景语写情语,营造出凄清迷蒙的意境,含蓄地表达了离愁别绪。虚实结合:上阕“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是对过去与佳人相遇、离别情景的回忆,属于虚写;下阕“残月落花烟重”是对眼前实景的描写,为实写,虚与实相互映衬,深化情感;用典,化用刘晨、阮肇天台遇仙女的神话传说故事,丰富了词作内涵;以景结情,结尾“残月落花烟重”以凄凉之景收尾,将思念、惆怅之情融入其中,余韵悠长。
3. 分段赏析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开篇以“曾宴”点明追忆,借刘、阮遇仙传说,展现桃源深洞的宴饮盛景。“舞凤”倒用叶韵,生动勾勒出伊人舞姿翩跹,宴会欢腾,为后文离别作欢乐铺垫。“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长记”直抒对往昔的铭记,聚焦离别瞬间。“和泪出门相送”以简洁的动作神态描写,将离别的不舍与悲痛展现得淋漓尽致,实写回忆与前文形成反差,凸显欢聚短暂、离别无奈。“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两个“如梦”叠用,感慨往昔如幻消逝,强化惆怅情绪。“残月落花烟重”以景作结,勾勒夜尽春残的凄迷之景,寓情于景,余韵悠长,尽显相思与失落。
4. 作品点评
这首小令抒情细腻,婉丽多姿,辞美境亦美。词人先以虚笔勾勒曾与佳人相聚于理想中桃源深洞的情景,梦中之景如梦似幻,成为情感奔流的起点,回忆的朦胧感更添含蓄韵味;继而转至实写梦醒时分的眼前之景,半轮残月、簌簌落英与如烟月色交织,为全词笼罩一层迷蒙孤寂的氛围。凄清夜色里,对佳人的思念如暗流涌动,深沉绵长。全词虚实相生,以闲淡之景承载浓丽之情,于含蓄中见深婉,韵味悠长。
# 东坡言《如梦令》曲名,本唐庄宗制。一名《忆仙姿》。嫌其不雅,改名《如梦令》。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取之以为词名。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叠二字最难,唯此词恰好。
清张宗橚《词林纪事》
# 五代词嗣响唐贤,悉可被之乐意,重在音节谐美,不在雕饰字句。而能手作之,声文并茂。此词"残月落花"句以闲淡之景,寓浓丽之情,遂启后代词家之秘钥。
清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李存勖搽画粉墨与敬新磨等日闹优场,粗犷之极,岂有清思者?乃其作《如梦令》词“曾宴桃源深洞”云云,抑何婉丽如此?
清王士禛编,郑方坤删补《五代诗话》卷一引《坚瓠集》褚人获
上一篇:唐·罗隐《乌程》
下一篇:唐·宋之问《灵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