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画角谯门":一声号角声从谯门响起,
# 谯门:建有望楼的城门,古代为防盗和御敌,京城和州郡皆在城门建有望楼。,画角:古代军中用以昏晓报警的号角。
"半庭新月黄昏":黄昏时分,半个庭院被新月的光辉照亮,
"雪里山前水滨":山上白雪覆盖,山前水流缓缓。
# 水滨:靠近水的场所。
"竹篱茅舍":竹子做的篱笆和篱笆内的茅舍,
"淡烟衰草孤村":淡淡的烟雾笼罩着长满衰草的孤寂村庄。
# 淡烟:轻淡的烟雾。
元代戏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白朴(1226~1306?),元代戏曲作家。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终身未仕。白朴经历国破家亡之难,采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闭门读书,后放浪诗酒、漫游山水、吟诗作文度过一生。白朴是元朝初年最早从事杂剧创作的文人之一,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在继承唐宋传统文学的基础上,革新了文体,所创作的作品,既保留了元杂剧的通俗易懂,又不失文学艺术性,对元曲的发展成熟作出巨大贡献。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六种,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三种,前两种为元杂剧名著,另有《流红叶》《箭射双雕》各存曲词一折,有词集《天籁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曲小令,属于写景之作。整首曲通过这些景色描写,营造出宁静、孤寂且萧瑟的氛围,表达了对冬日乡村景色的描绘以及其中蕴含的寂静落寞之感。
2. 分段赏析
曲作开篇,便将读者缓缓引入一个弥漫着苍凉气息的世界。暮色渐浓,谯门在昏暗中隐隐显出轮廓,那萦绕于谯门内外的角声,悠远而哀婉。紧接着,作者的视线向四方延展:随着黄昏的降临,一弯新月缓缓升起,清冷的月光斜洒在半个庭院之上。远处山坡,早已被皑皑白雪覆盖,山前,溪流潺潺蜿蜒。而在水畔,坐落着竹篱环绕、茅舍错落的孤村,几缕轻烟从村中袅袅升起,在衰草连天、暮霭沉沉的背景中缓缓弥漫、扩散。冷月高悬、黄昏渐深、雪山静卧、水滨清寒,已然营造出一派凛冽的清寒之境;而淡烟缭绕、衰草连天、茅舍简陋、孤村落寞,更添几分寂寥冷落之意。那谯门处传来的一声寒角,打破了冬季黄昏的静谧,却又在凄清之中陡然增添了一种肃杀森严的氛围。这寒角声,让孤寂与无助的忧伤,在空气中肆意弥漫开来。
3. 作品点评
这支曲巧妙运用诗歌创作的传统技法,营造出深邃悠远的意境。诚如王夫之所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白朴的这首小令,在情与景的交融上,无疑是追求这种“妙合无垠”的境界。此曲在创作手法上与《天净沙・秋》颇为相近。首先,二者通篇皆以写景为要,自始至终未直白地抒发作者的情感。其次,它们都巧妙借助一组自然景物的意象组合,精心勾勒出极具特征的画面,营造出独特的氛围与意境。这支曲子所传达的情感,并非局限于特定时间与地点的具体情感,而是一种更为抽象、宽泛的情调,一种细腻幽微的意绪,一种难以言表的内心状态。从时序方面说,《天净沙・秋》描绘的是落日残霞的瑰丽景象,而此曲呈现的则是落日已悄然隐没于山后,新月清晰现于天际的画面。从“秋”过渡到“冬”,无论是“情”还是“景”,都从最初的寥落、凄清逐渐深化为悲凉与透着绝望的孤寂。人们或许不应仅仅将《天净沙》这四首曲子,单纯视作对季节更迭的生动描绘,而更应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深意,将其理解为对情感与人生体验从欢快明净逐步走向寥落、孤寂的细腻呈现。如此一来,这四支曲子便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通过内在情感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且富有层次的情感整体。
# 他颇长于写景色,春夏秋冬四题已被写得烂熟,但他的《天净沙》四首,却情词俊逸,不同凡响。
现代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
# 白朴散曲中的写景,常常以自然景物组成画面,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抒写情怀。《天净沙·冬》也是如此。画角、谯门、半亭、新月、黄昏、雪、山、水、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有机组合,巧妙点染,构成肃杀森严的一幅冬景。画角,古代军中的号角。谯门,古时为御敌修建有望楼的城门。时序更替,严冬时分,又是一岁之末,作者想到一生飘零,生出迟暮、悲切之感,实为自然。这支曲子和前三支曲子一样,形象逼真,意境感人,自然天籁,耐人寻味,堪称为名篇佳构。
王忠阁《元曲大辞典》
上一篇:元·王实甫《长亭送别》
下一篇:元·张养浩《水仙子·咏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