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āng
diào
·
·
chén
zuì
dōng
fēng
·
·

朝代:元作者:白朴浏览量:3
huáng
àn
bái
pín
kǒu
绿
liǔ
hóng
liǎo
tān
tóu
suī
wěn
jǐng
jiāo
què
yǒu
wàng
yǒu
diǎn
qiū
jiāng
bái
shā
ōu
ào
shā
rén
jiān
wàn
hòu
shí
yān
diào
sǒu

译文

黄芦岸边长满白色蘋花的渡口,绿杨堤侧丛生着红蓼花的滩头。虽然没有生死之交的挚友,却不乏毫无机巧算计之心的宾朋,与那点水的鸥鹭在秋江上结伴遨游。鄙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正是那些不识字的江上钓鱼翁。

逐句剖析

"黄芦岸白蘋渡口":黄芦岸边长满白色蘋花的渡口,

# 白蘋: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植物。,黄芦:与绿柳等均为水边生长的植物。

"绿柳堤红蓼滩头":绿杨堤侧丛生着红蓼花的滩头。

# 红蓼:生长在水边的草本植物,秋日开花,呈淡红色,又称水蓼。

"虽无刎颈交":虽然没有生死之交的挚友,

# 刎颈交:生死之交,即为了友谊,虽刎颈也不后悔的朋友。刎:割。颈:脖子。刎颈交即生死朋友的意思。

"却有忘机友":却不乏毫无机巧算计之心的宾朋,

# 忘机友:相互不设心机、无所顾忌、毫无算计之心的朋友。用鸥鹭忘机的典故。机,机巧、心机。

"点秋江白鹭沙鸥":与那点水的鸥鹭在秋江上结伴遨游。

# 点:点、点数,这里用作动词。

"傲杀人间万户侯":鄙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

# 万户侯:本意是汉代具有万户食邑的侯爵,在此泛指高官显贵。,傲杀:鄙视。

"不识字烟波钓叟":正是那些不识字的江上钓鱼翁。

# 叟:老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沉醉东风・渔夫》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散曲。此曲描绘了渔夫于大自然中惬意生活的情致,刻画了一个无拘无束的渔民形象。作品展现出作者寄情山水、轻视功名富贵、甘愿淡泊的心境,也隐含着对社会不公的愤懑。全曲语言清新华丽,意象鲜明艳丽,境界开阔辽远。“黄”“白”“绿”“红”等形容词相互映照,营造出美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渔夫生活的自在与作者超脱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戏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白朴(1226~1306?),元代戏曲作家。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终身未仕。白朴经历国破家亡之难,采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闭门读书,后放浪诗酒、漫游山水、吟诗作文度过一生。白朴是元朝初年最早从事杂剧创作的文人之一,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在继承唐宋传统文学的基础上,革新了文体,所创作的作品,既保留了元杂剧的通俗易懂,又不失文学艺术性,对元曲的发展成熟作出巨大贡献。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六种,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三种,前两种为元杂剧名著,另有《流红叶》《箭射双雕》各存曲词一折,有词集《天籁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沉醉东风・渔夫》约为白朴晚年寓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所作。白朴生活于金元易代之际,幼年经历战乱动荡,在仓皇流离中与母亲失散。金朝灭亡后,他长期心怀郁结,心情抑郁。晚年定居金陵期间,常与“诸遗老放情山水间”,以“放浪形骸”的方式追求身心适意,此曲正是其晚年生活与心境的真实写照。 该曲在文献中多有记载,《中原音韵》《盛世新声》《词林摘艳》《词谑》《尧山堂外纪》《天籁集》等均见收录。其中《中原音韵》未标注作者,《盛世新声》《词林摘艳》曾将作者题署为赵明道。而明代《尧山堂外纪》明确记载此曲为白仁甫(白朴字仁甫)所作,且白朴个人专集《天籁集》亦收录该曲,从文献传承上进一步确认了其作者归属。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散曲,也是一首山水隐逸题材的作品。曲中描绘了秋日江畔色彩明丽的自然景致,刻画了与自然生灵相伴、无拘无束的渔夫形象。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甘于淡泊的情怀,隐含对功名富贵的蔑视及对社会不公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渲染:选取“黄”“白”“绿”“红”四种色彩,对“黄芦”“白蘋”“绿杨”“红蓼”等景物进行渲染,营造出色彩明艳的视觉效果,展现了江南水乡秋日的特定地域与节令特征,为渔夫活动铺设典型环境。用典:三四句“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用典,“刎颈交”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指重义轻生的至交;“忘机友”化用《列子・黄帝》,指心性淡泊、无算计之心的友人。作者以典对比,凸显渔夫对超脱世俗关系的追求,赞美宁静无为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这支曲子开篇两句以工丽的对仗笔法,勾勒出秋江沿岸的明丽景致。作者精心选取“黄芦”“白蘋”“绿杨”“红蓼”四种物象,以黄、白、绿、红四种饱和色调交织渲染:黄色的芦荡点明秋日时序,白色的蘋花增添明净之感,绿色的杨堤延续生机,红色的蓼花注入暖意,共同构成一幅层次丰富的江南秋色图。将这些景物依次铺陈于“岸边”“渡口”“堤上”“滩头”等空间节点,既清晰界定了渔夫活动的地理范围,又通过色彩的明暗对比与物象的动静搭配,暗示其与自然相融的生活节奏。三四两句以对偶句式形成情感转折,“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先退后进,暗藏人生取舍的哲思。“刎颈交”典出《史记》中蔺相如与廉颇的生死之交,代指世俗社会中以信义为纽带的人际关系;“忘机友”则化用《列子・黄帝》中人与鸥鸟相娱的典故,特指超越功利算计的纯粹情谊。这种对比不仅凸显渔夫对复杂人际的疏离,更将情感寄托转向自然——正如李白“陶然共忘机”的诗意,此处以典故为纽带,将渔夫的精神境界与唐代隐逸传统相勾连,赋予其淡泊心性以历史纵深。继而“点秋江白鹭沙鸥”一句,以动态意象激活画面。“秋”字既实写节令,亦暗合文人传统中“悲秋”的情感底色,却以鸥鹭的灵动打破萧瑟氛围;“点”字妙在化名词为动词,精准捕捉水鸟轻触江面的瞬间,既形成视觉焦点,又以这一细微动作串联起水、天、鸟、人的空间关系。在古典诗词中,鸥鹭常作为“忘机”的象征符号(如黄庭坚“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此处借景写人,暗示渔夫的真性情唯有在自然生灵面前才能全然舒展,人间反倒难觅同类。结尾两句以“不识字烟波钓叟”与“人间万户侯”形成尖锐对比,完成形象塑造的升华。“不识字”表面似贬,实则反话正说——在元代“九儒十丐”的社会语境中,文人地位卑微,饱读诗书反成忧患之源,而渔夫的“无知”恰成超脱枷锁的优势。“傲杀”二字掷地有声,既包含不向权贵折腰的骨气(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延续),亦隐含对功名社会的彻底否定。白朴幼年经历金元易代的动荡,目睹仕途险恶,故将理想投射于渔夫:其“傲”既有无畏世俗的刚直,亦有“风波静处即家山”的避世心态,这种复杂情感正是元代知识分子在黑暗现实中矛盾心理的集中体现。全曲以色彩开篇,以情志收束,通过景物的具象化、用典的符号化、对比的哲学化,层层递进地构建出一个超越现实功利的精神乌托邦,在明丽的江南秋景中,埋藏着元代文人对自由与尊严的深切呼唤。

4. 作品点评

这首小令以文辞清新华美、风格俊朗洒脱的艺术特色,展现了元代知识分子在压抑现实中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在当时便获得广泛认可。散曲家卢挚的《蟾宫曲・碧波中范蠡乘舟》在创作思路与艺术手法上均有明显借鉴,其作品延续了白曲中淡泊闲适的情致,化用“点秋江白鹭沙鸥”“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等明丽意象,与白曲思想倾向高度一致。不同的是,卢曲将表现主体从“渔夫”转为“退隐江湖的官员”,通过人物身份的转换,进一步拓展了元代散曲中“隐逸”主题的表现维度,呈现出文人对自由精神的多元诠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妙在“杨”字属阳,以起其音,取务头;“杀”字上声,以转其音;至下“户”字去声,以承其音。紧在此一句,承上接下。末句收之。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刘秉忠《临江仙·堂上箫韶人不奏》

下一篇:元·杨维桢《断腕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