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芦岸白蘋渡口":黄芦岸边长满白色蘋花的渡口,
# 白蘋: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植物。,黄芦:与绿柳等均为水边生长的植物。
"绿柳堤红蓼滩头":绿杨堤侧丛生着红蓼花的滩头。
# 红蓼:生长在水边的草本植物,秋日开花,呈淡红色,又称水蓼。
"虽无刎颈交":虽然没有生死之交的挚友,
# 刎颈交:生死之交,即为了友谊,虽刎颈也不后悔的朋友。刎:割。颈:脖子。刎颈交即生死朋友的意思。
"却有忘机友":却不乏毫无机巧算计之心的宾朋,
# 忘机友:相互不设心机、无所顾忌、毫无算计之心的朋友。用鸥鹭忘机的典故。机,机巧、心机。
"点秋江白鹭沙鸥":与那点水的鸥鹭在秋江上结伴遨游。
# 点:点、点数,这里用作动词。
"傲杀人间万户侯":鄙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
# 万户侯:本意是汉代具有万户食邑的侯爵,在此泛指高官显贵。,傲杀:鄙视。
"不识字烟波钓叟":正是那些不识字的江上钓鱼翁。
# 叟:老头。
元代戏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白朴(1226~1306?),元代戏曲作家。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终身未仕。白朴经历国破家亡之难,采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闭门读书,后放浪诗酒、漫游山水、吟诗作文度过一生。白朴是元朝初年最早从事杂剧创作的文人之一,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在继承唐宋传统文学的基础上,革新了文体,所创作的作品,既保留了元杂剧的通俗易懂,又不失文学艺术性,对元曲的发展成熟作出巨大贡献。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六种,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三种,前两种为元杂剧名著,另有《流红叶》《箭射双雕》各存曲词一折,有词集《天籁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散曲,也是一首山水隐逸题材的作品。曲中描绘了秋日江畔色彩明丽的自然景致,刻画了与自然生灵相伴、无拘无束的渔夫形象。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甘于淡泊的情怀,隐含对功名富贵的蔑视及对社会不公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渲染:选取“黄”“白”“绿”“红”四种色彩,对“黄芦”“白蘋”“绿杨”“红蓼”等景物进行渲染,营造出色彩明艳的视觉效果,展现了江南水乡秋日的特定地域与节令特征,为渔夫活动铺设典型环境。用典:三四句“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用典,“刎颈交”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指重义轻生的至交;“忘机友”化用《列子・黄帝》,指心性淡泊、无算计之心的友人。作者以典对比,凸显渔夫对超脱世俗关系的追求,赞美宁静无为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这支曲子开篇两句以工丽的对仗笔法,勾勒出秋江沿岸的明丽景致。作者精心选取“黄芦”“白蘋”“绿杨”“红蓼”四种物象,以黄、白、绿、红四种饱和色调交织渲染:黄色的芦荡点明秋日时序,白色的蘋花增添明净之感,绿色的杨堤延续生机,红色的蓼花注入暖意,共同构成一幅层次丰富的江南秋色图。将这些景物依次铺陈于“岸边”“渡口”“堤上”“滩头”等空间节点,既清晰界定了渔夫活动的地理范围,又通过色彩的明暗对比与物象的动静搭配,暗示其与自然相融的生活节奏。三四两句以对偶句式形成情感转折,“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先退后进,暗藏人生取舍的哲思。“刎颈交”典出《史记》中蔺相如与廉颇的生死之交,代指世俗社会中以信义为纽带的人际关系;“忘机友”则化用《列子・黄帝》中人与鸥鸟相娱的典故,特指超越功利算计的纯粹情谊。这种对比不仅凸显渔夫对复杂人际的疏离,更将情感寄托转向自然——正如李白“陶然共忘机”的诗意,此处以典故为纽带,将渔夫的精神境界与唐代隐逸传统相勾连,赋予其淡泊心性以历史纵深。继而“点秋江白鹭沙鸥”一句,以动态意象激活画面。“秋”字既实写节令,亦暗合文人传统中“悲秋”的情感底色,却以鸥鹭的灵动打破萧瑟氛围;“点”字妙在化名词为动词,精准捕捉水鸟轻触江面的瞬间,既形成视觉焦点,又以这一细微动作串联起水、天、鸟、人的空间关系。在古典诗词中,鸥鹭常作为“忘机”的象征符号(如黄庭坚“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此处借景写人,暗示渔夫的真性情唯有在自然生灵面前才能全然舒展,人间反倒难觅同类。结尾两句以“不识字烟波钓叟”与“人间万户侯”形成尖锐对比,完成形象塑造的升华。“不识字”表面似贬,实则反话正说——在元代“九儒十丐”的社会语境中,文人地位卑微,饱读诗书反成忧患之源,而渔夫的“无知”恰成超脱枷锁的优势。“傲杀”二字掷地有声,既包含不向权贵折腰的骨气(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延续),亦隐含对功名社会的彻底否定。白朴幼年经历金元易代的动荡,目睹仕途险恶,故将理想投射于渔夫:其“傲”既有无畏世俗的刚直,亦有“风波静处即家山”的避世心态,这种复杂情感正是元代知识分子在黑暗现实中矛盾心理的集中体现。全曲以色彩开篇,以情志收束,通过景物的具象化、用典的符号化、对比的哲学化,层层递进地构建出一个超越现实功利的精神乌托邦,在明丽的江南秋景中,埋藏着元代文人对自由与尊严的深切呼唤。
4. 作品点评
这首小令以文辞清新华美、风格俊朗洒脱的艺术特色,展现了元代知识分子在压抑现实中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在当时便获得广泛认可。散曲家卢挚的《蟾宫曲・碧波中范蠡乘舟》在创作思路与艺术手法上均有明显借鉴,其作品延续了白曲中淡泊闲适的情致,化用“点秋江白鹭沙鸥”“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等明丽意象,与白曲思想倾向高度一致。不同的是,卢曲将表现主体从“渔夫”转为“退隐江湖的官员”,通过人物身份的转换,进一步拓展了元代散曲中“隐逸”主题的表现维度,呈现出文人对自由精神的多元诠释。
# 妙在“杨”字属阳,以起其音,取务头;“杀”字上声,以转其音;至下“户”字去声,以承其音。紧在此一句,承上接下。末句收之。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
下一篇:元·杨维桢《断腕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