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相待":我爱青山,愿与它相伴,
# 相待:相伴。
"白云相爱":我爱白云,想让它相陪,
"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做梦也梦不到穿上紫罗袍系了黄金带。
# 紫罗袍: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装。
"一茅斋":只要有一间茅屋,
"野花开":四周围野花盛开。
"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管他谁家兴旺,谁家衰败,
# 管甚:管什么,即不管。
"陋巷箪瓢亦乐哉":在陋巷中过着,一箪饭,一瓢水的生活我也挺愉快。
# 陋巷箪瓢:用颜回典故。《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贫":贫穷时,
# 贫:贫穷。
"气不改":骨气不丢;
# 气不改:“贫,气不改”二句:《论语·学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两句话,是上述引文的概括。
"达":富贵了,
"志不改":志气不改。
元代散曲作家
宋方壶(?~?),元代散曲作家。名子正,号方壶,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至正初年,客居钱塘,来往湖山之间。后移居华亭,住在莺湖之西。曾筑室名之曰“方壶”,遂以为号。他工于散曲。其曲作之中,倾吐了对元代社会的不满,对官场的鄙弃,对奸党的憎恶,对下层妓女的同情,以及对大明王朝的拥护。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主要作品有《水仙子·居庸关中秋对月》《山坡羊·道情》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言志曲。描绘了青山白云相伴、茅斋野花点缀的隐居图景,体现了对“紫罗袍”“黄金带”等功名富贵的摒弃,表达了无论贫贱显达都坚守气节、淡泊自适的人生态度,彰显了“贫,气不改;达,志不改”的大丈夫精神。
2. 写作手法
对偶:“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以工整的四言对偶句开篇,“青山”与“白云”词性相对、色彩相映,一静一动间勾勒出清幽灵秀的自然图景,对偶的严整和谐与第三句“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的散化表达形成鲜明对照,前两句的“相”字串联起物我交融的双向奔赴,后句以“梦不到”的单向拒斥将“紫罗袍”“黄金带”的功名象征掷于尘外,通过形式上的“整—散”张力,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官场功利的厌弃与对自然本真的坚守。拟人:“青山相待,白云相爱”“青山”“白云”后缀以“相待”“相爱”,拟人化赋予其生命情感,“相”字叠用强化物我互动,尽显山林魅力与作者陶醉之态,表达了诗人对山林景色的喜爱与陶醉之情。用典:“陋巷箪瓢亦乐哉”化用《论语》中颜回安贫乐道的典故,以“陋巷箪瓢”的简素意象象征精神自足,将个人隐逸情怀与儒家“贫贱不能移”的气节勾连。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志趣。
3. 分段赏析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开篇以工稳的四言对偶句起笔,节奏明快如清泉流淌,奠定了通篇疏朗俊逸的基调。“青山”“白云”两个意象以淡墨勾勒,一取苍润之色,一取缥缈之态,交织成一幅清空灵秀的山林画卷,极易唤起读者对幽居胜境的视觉联想。“相待”“相爱”二词以拟人化笔法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温度,两个“相”字蝉联而出,如见山云与诗人两两相顾、情致深婉之态—青山似在盼其栖止,白云若在迎其登临,物我之间浑然莫辨,足见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契与陶醉。第三句以“梦不到”三字陡转,将“紫罗袍”“黄金带”的功名象征掷于尘埃,斩截之语中透露出对官场桎梏的彻底摒弃,与前两句的自然之恋形成尖锐对照,足见其隐逸之志的决绝。“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箪瓢亦乐哉!”此四句与前三句形成精妙的镜像结构:前半续写隐居图景,后半直抒情志襟怀,却在境界上更臻阔大。“一茅斋”承青山白云而来,必是筑于烟岚深处;“野花开”点染其间,便觉生机盎然。在这方与红尘隔绝的天地里,“管甚”二字如一声清啸,将历史兴亡、人世成败的纷扰尽皆抛却,看似超脱的背后,实则蕴含着对浮世虚名的冷峻审视。“陋巷箪瓢亦乐哉”化用颜回典故,以先贤自况,点明其“忘世”非因消极避世,而是以“道”为乐、守道不迁的精神自觉,使情志超越了一般隐逸诗的狷介孤高,而兼具儒家“安贫乐道”的思想底色。结句“贫,气不改;达,志不改”以八字对偶收束全篇,如洪钟震谷,字字千钧。此句熔铸《论语》《孟子》中“贫而无谄”“匹夫不可夺志”“大丈夫”等经典论述,将儒家气节观提炼为掷地有声的人生宣言。“贫”与“达”涵盖人生两极,“气”与“志”则标举精神维度,二“不改”如铁石相击,迸发出超越贫富穷通的人格光芒。作为全曲“曲眼”,此句不仅将前文中对自然的眷恋、对功名的唾弃升华为对理想人格的终极追求,更以斩钉截铁的语调,为通篇的清逸之气注入了刚健正大的骨力,使这支“道情”曲既具山林烟霞之致,亦存士大夫弘毅之姿。
# 此曲写与青山白云相亲爱,不求富贵、淡泊明志,贫贱不移、富贵不淫之高尚情操。“紫罗袍”、“黄金带”,喻做官,“陋巷”句,喻安贫乐道,《论语·雍也》:“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贫,气不改;达,志不改”,表明作者高尚气节。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教授刘世杰《元曲大辞典》
上一篇:元·关汉卿《四块玉·闲适》
下一篇:元·卢挚《沉醉东风·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