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yáng
·
·
dào
qíng

朝代:元作者:宋方壶浏览量:3
qīng
shān
xiāng
dài
bái
yún
xiāng
ài
mèng
dào
luó
páo
gòng
huáng
jīn
dài
máo
zhāi
huā
kāi
guǎn
shèn
shuí
jiā
xīng
fèi
shuí
chéng
bài
lòu
xiàng
dān
piáo
zāi
pín
gǎi
zhì
gǎi

译文

我爱青山,愿与它相伴,我爱白云,想让它相陪,做梦也梦不到穿上紫罗袍系了黄金带。只要有一间茅屋,四周围野花盛开。管他谁家兴旺,谁家衰败,在陋巷中过着,一箪饭,一瓢水的生活我也挺愉快。贫穷时,骨气不丢;富贵了,志气不改。

逐句剖析

"青山相待":我爱青山,愿与它相伴,

# 相待:相伴。

"白云相爱":我爱白云,想让它相陪,

"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做梦也梦不到穿上紫罗袍系了黄金带。

# 紫罗袍: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装。

"一茅斋":只要有一间茅屋,

"野花开":四周围野花盛开。

"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管他谁家兴旺,谁家衰败,

# 管甚:管什么,即不管。

"陋巷箪瓢亦乐哉":在陋巷中过着,一箪饭,一瓢水的生活我也挺愉快。

# 陋巷箪瓢:用颜回典故。《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贫":贫穷时,

# 贫:贫穷。

"气不改":骨气不丢;

# 气不改:“贫,气不改”二句:《论语·学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两句话,是上述引文的概括。

"达":富贵了,

"志不改":志气不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坡羊·道情》为元代散曲家宋方壶所作。此曲以旷达笔墨勾勒出作者对闲适生活的深切满足,字里行间流淌着一股不为世俗所动的浩然之气,恰如“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精神写照。曲中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淡泊功名、寄情山水、自适自足的高妙情志—连梦境都在拒斥“紫罗袍”“黄金带”的诱惑,唯对青山白云、茅斋野花情有独钟,通篇洋溢着清新脱尘的气韵,耐人咀嚼回味。全曲风格疏朗超逸,胸襟开阔坦荡,语言素朴真淳,于简淡中见深致,尽显淡泊宁静的审美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散曲作家

宋方壶(?~?),元代散曲作家。名子正,号方壶,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至正初年,客居钱塘,来往湖山之间。后移居华亭,住在莺湖之西。曾筑室名之曰“方壶”,遂以为号。他工于散曲。其曲作之中,倾吐了对元代社会的不满,对官场的鄙弃,对奸党的憎恶,对下层妓女的同情,以及对大明王朝的拥护。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主要作品有《水仙子·居庸关中秋对月》《山坡羊·道情》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山坡羊·道情》为元代散曲家宋方壶所作。《孟子·滕文公》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论断,长久以来成为中国正直知识分子的精神信条。元代文人宋方壶身处元蒙统治的乱世,深受孟子这一思想浸润。于是便创作《山坡羊·道情》这首散曲,通过曲中情志的抒发,将孟子倡导的大丈夫气节转化为艺术化的生命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言志曲。描绘了青山白云相伴、茅斋野花点缀的隐居图景,体现了对“紫罗袍”“黄金带”等功名富贵的摒弃,表达了无论贫贱显达都坚守气节、淡泊自适的人生态度,彰显了“贫,气不改;达,志不改”的大丈夫精神。

2. 写作手法

对偶:“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以工整的四言对偶句开篇,“青山”与“白云”词性相对、色彩相映,一静一动间勾勒出清幽灵秀的自然图景,对偶的严整和谐与第三句“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的散化表达形成鲜明对照,前两句的“相”字串联起物我交融的双向奔赴,后句以“梦不到”的单向拒斥将“紫罗袍”“黄金带”的功名象征掷于尘外,通过形式上的“整—散”张力,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官场功利的厌弃与对自然本真的坚守。拟人:“青山相待,白云相爱”“青山”“白云”后缀以“相待”“相爱”,拟人化赋予其生命情感,“相”字叠用强化物我互动,尽显山林魅力与作者陶醉之态,表达了诗人对山林景色的喜爱与陶醉之情。用典:“陋巷箪瓢亦乐哉”化用《论语》中颜回安贫乐道的典故,以“陋巷箪瓢”的简素意象象征精神自足,将个人隐逸情怀与儒家“贫贱不能移”的气节勾连。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志趣。

3. 分段赏析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开篇以工稳的四言对偶句起笔,节奏明快如清泉流淌,奠定了通篇疏朗俊逸的基调。“青山”“白云”两个意象以淡墨勾勒,一取苍润之色,一取缥缈之态,交织成一幅清空灵秀的山林画卷,极易唤起读者对幽居胜境的视觉联想。“相待”“相爱”二词以拟人化笔法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温度,两个“相”字蝉联而出,如见山云与诗人两两相顾、情致深婉之态—青山似在盼其栖止,白云若在迎其登临,物我之间浑然莫辨,足见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契与陶醉。第三句以“梦不到”三字陡转,将“紫罗袍”“黄金带”的功名象征掷于尘埃,斩截之语中透露出对官场桎梏的彻底摒弃,与前两句的自然之恋形成尖锐对照,足见其隐逸之志的决绝。“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箪瓢亦乐哉!”此四句与前三句形成精妙的镜像结构:前半续写隐居图景,后半直抒情志襟怀,却在境界上更臻阔大。“一茅斋”承青山白云而来,必是筑于烟岚深处;“野花开”点染其间,便觉生机盎然。在这方与红尘隔绝的天地里,“管甚”二字如一声清啸,将历史兴亡、人世成败的纷扰尽皆抛却,看似超脱的背后,实则蕴含着对浮世虚名的冷峻审视。“陋巷箪瓢亦乐哉”化用颜回典故,以先贤自况,点明其“忘世”非因消极避世,而是以“道”为乐、守道不迁的精神自觉,使情志超越了一般隐逸诗的狷介孤高,而兼具儒家“安贫乐道”的思想底色。结句“贫,气不改;达,志不改”以八字对偶收束全篇,如洪钟震谷,字字千钧。此句熔铸《论语》《孟子》中“贫而无谄”“匹夫不可夺志”“大丈夫”等经典论述,将儒家气节观提炼为掷地有声的人生宣言。“贫”与“达”涵盖人生两极,“气”与“志”则标举精神维度,二“不改”如铁石相击,迸发出超越贫富穷通的人格光芒。作为全曲“曲眼”,此句不仅将前文中对自然的眷恋、对功名的唾弃升华为对理想人格的终极追求,更以斩钉截铁的语调,为通篇的清逸之气注入了刚健正大的骨力,使这支“道情”曲既具山林烟霞之致,亦存士大夫弘毅之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曲写与青山白云相亲爱,不求富贵、淡泊明志,贫贱不移、富贵不淫之高尚情操。“紫罗袍”、“黄金带”,喻做官,“陋巷”句,喻安贫乐道,《论语·雍也》:“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贫,气不改;达,志不改”,表明作者高尚气节。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教授刘世杰《元曲大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关汉卿《四块玉·闲适》

下一篇:元·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