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kuài
·
·
xián
shì

朝代:元作者:关汉卿浏览量:3
shì
xíng
ān
xīn
zuò
shí
yǐn
shí
cān
zuì
shí
kùn
lái
shí
jiù
xiàng
suō
yīn
yuè
cháng
tiān
kuò
xián
kuài
huó
jiù
jiǔ
dòu
xīn
pēi
lǎo
pén
biān
xiào
gòng
shān
sēng
sǒu
xián
yín
chū
duì
chū
é
xián
kuài
huó
shōu
xīn
yuán
suǒ
tiào
chū
hóng
chén
è
fēng
huái
yīn
mèng
shuí
jīng
liǎo
míng
chǎng
zuān
ān
xián
kuài
huó
nán
gēng
dōng
shān
shì
tài
rén
qíng
jīng
duō
xián
jiāng
wǎng
shì
liáng
guò
xián
de
shì
de
shì
zhēng
shèn

译文

想走就轻轻松松地走,想坐就安安静静地坐,渴了就喝,饿了就吃,酒喝醉了就唱几曲山歌,困了就在草地上躺一躺。日月漫长,天地宽广,休闲的日子好快活!老酒已经再次酿过,新酒也酿造出来了,大家围着老瓦盆一个个笑呵呵,和山僧村翁一起饮酒唱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休闲的日子好快活!拴住了意马,又把心猿来锁,跳出那人心险恶的红尘风波,大白天南柯梦几人惊醒过?离开了名利争夺的场所,钻入自己手造的安乐窝,休闲的日子好快活!像陶潜一样在南边地上耕作,像谢安一样在东边山上仰卧,经历的世态人情那样多,闲暇时把往事一一思量过。贤明的是他,愚蠢的是我,还争个什么呢?

逐句剖析

"适意行":想走就轻轻松松地走,

"安心坐":想坐就安安静静地坐,

"渴时饮饥时餐醉时歌":渴了就喝,饿了就吃,酒喝醉了就唱几曲山歌,

"困来时就向莎茵卧":困了就在草地上躺一躺。

# 莎茵:指草坪。

"日月长":日月漫长,

"天地阔":天地宽广,

"闲快活":休闲的日子好快活!

"旧酒投":老酒已经再次酿过,

# 投:本作“酘”,指再酿之酒。

"新醅泼":新酒也酿造出来了,

# 新醅泼:醅指未滤过的酒;泼即“酦”,指酿酒,新醅泼是说新酒也酿出来了。

"老瓦盆边笑呵呵":大家围着老瓦盆一个个笑呵呵,

"共山僧野叟闲吟和":和山僧村翁一起饮酒唱和。

"他出一对鸡":他出一对鸡,

"我出一个鹅":我出一个鹅,

"闲快活":休闲的日子好快活!

"意马收":拴住了意马,

# 意马收:“意马”二句:把人的名利心比作奔腾的马、烦躁的猿,必须拴住、锁着才能静得下来。意马、心猿,是来自佛教经典中的典故。

"心猿锁":又把心猿来锁,

"跳出红尘恶风波":跳出那人心险恶的红尘风波,

"槐阴午梦谁惊破":大白天南柯梦几人惊醒过?

# 槐阴午梦:即南柯梦。据唐人传奇《南柯太守传》,书生淳于棼醉卧槐荫下,梦为大槐安国附马,任南柯郡太守荣华富贵显赫一时;醒来发现大槐安国就是槐树上的大蚂蚁洞,南柯郡就是槐树最南枝上的小蚂蚁洞。

"离了利名场":离开了名利争夺的场所,

"钻入安乐窝":钻入自己手造的安乐窝,

"闲快活":休闲的日子好快活!

"南亩耕":像陶潜一样在南边地上耕作,

# 南亩耕:典出《诗经·豳风·七月》:“同我妇子,馈彼南亩,田唆至喜。”

"东山卧":像谢安一样在东边山上仰卧,

# 东山卧:用东晋谢安的典故。谢安曾隐居在东山(今浙江上虞县西南),后入朝为相。后来人们常用“东山高卧”形容那些高洁之士的隐居生活。

"世态人情经历多":经历的世态人情那样多,

"闲将往事思量过":闲暇时把往事一一思量过。

"贤的是他":贤明的是他,

"愚的是我":愚蠢的是我,

"争甚么":还争个什么呢?

# 甚么:即“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四块玉・闲适》是关汉卿创作的一组元代散曲,由四首小令构成,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作者眼中的闲适生活图景。作品通过对村居宴饮、躬耕归隐等场景的描摹,既展现了其看破红尘、摒弃名利、超脱荣辱的人生态度,又借与世无争的表象暗藏对元代黑暗官场的愤懑与批判,在“适意行”的随性与“锁心猿”的自警中,凸显出文人不甘沉沦的傲岸气骨与倔强个性。全曲语言质朴本色,于自然流转中见生动意趣,以鲜明的生活场景传递深刻的精神哲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关汉卿(1230?~1300?),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又有祁州(今河北安国)人、解州(今山西运城市西南解州镇)人诸说。约生于金末,卒于元。关汉卿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其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方面地揭示了金元时代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斗争精神,塑造了窦娥、赵盼儿、王瑞兰等多种典型的妇女形象。剧作大多结构完整,情节生动,曲词本色而精练。所作杂剧今知有六十余种,现存《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等十多种,《哭香囊》《春衫记》《孟良盗骨》三种仅存残曲。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曲创作于元代初期,具体创作年份已不可考。元代时道教颇为盛行,加之社会黑暗,许多沉沦于低级官职的知识分子常流露出深沉的思绪与消极思想,像马致远、白朴等人便是如此;即便那些仕途顺利的知识分子,在诗歌中也时常表现出这类意识,关汉卿的这一组小令正是这种意识的典型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隐逸生活的元散曲,借村居躬耕、诗酒欢宴、隔绝红尘的日常景象写出了元代知识分子在仕途堵塞、社会压迫下,以退守田园的方式寻求精神突围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南亩耕”化用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借田园意象表归耕之志;“东山卧”取谢安隐居典故,暗合文人归隐情结;“心猿意马”源自敦煌变文,以猿马喻名利之心需约束;“槐阴午梦”化用“南柯一梦”,将尘世利名比作虚幻梦境;“争甚么”则以反讽呼应杜甫“隔篱呼取尽余杯”的邻里真趣。白描:“适意行,安心坐”等日常行为的罗列,不加修饰地展现随性生活状态;“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用简笔勾勒饮酒欢谈场景,人物情态跃然纸上;“南亩耕,东山卧”以直白叙述铺陈归隐生活,“贤的是他,愚的是我”更以口语化表达直抒胸臆,全曲不事雕琢,以本色语言绘就市井与归隐画面,尽显“闲快活”的洒脱心境。

3. 分段赏析

“适意行,安心坐,渴时饮,饥时餐,醉时歌,困来时就向莎茵卧。日月长,天地阔,闲快活!”首曲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全然随性的生活图景:想走便信步而行,想坐便静心安处,渴了便捧水解渴,饿了便取食充饥,醉后便纵声放歌,困时便卧于莎草绿茵之上。这六句以“时”字为轴,串联起饮食起居的日常碎片,看似毫无章法,却恰恰暗合道家“顺应自然”的生存哲学——不刻意追求行为的目的,不强迫内心的情绪表达,如同山间流水般随物赋形。当个体将自身行为完全交付给生理本能与自然节律时,便超越了“人为”的桎梏,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维度。此时“日月长,天地阔”不再是客观景物描写,而是主体心境的外化:因内心摒弃了世俗时间观里的焦虑与功利,故而觉日月悠长;因放下了空间范畴内的局限与执念,方感天地辽阔。这种“闲快活”表面是对生活状态的满足,实则是通过消解“人为”的刻意性,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逍遥之境。但结合元代“九儒十丐”的社会现实,这种“闲适”更像是知识分子在仕途堵塞、尊严受挫后的精神突围——当现实世界无法提供价值实现的路径时,便转而在自然秩序中重构精神的坐标系,其背后或许潜藏着“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无奈与孤愤。“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次曲聚焦于乡野宴饮的具体场景,以“酒”为线索构建起充满烟火气的社交图景。“旧酒投”写陈酒复酿的醇厚,“新醅泼”状新酒初熟的甘冽,未言酒香而香气已透过文字弥漫开来,与“老瓦盆”的粗朴形成物质层面的反差——精酿之酒盛于陶盆,恰如文人雅趣融入乡野生活,消解了阶层隔阂。宴席上“山僧野叟”与“读书人”杂坐,“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的凑份子形式,彻底打破了传统宴饮中主客分明的礼仪规范,建立起基于平等与真诚的新型人际关系。这种“打平伙”的聚餐模式,在等级森严的元代社会极具反叛意味:当文人士大夫放下“万般皆下品”的清高,与山野村夫共享粗食淡酒,实则是以行为实践对“士农工商”的社会排序提出隐性质疑。关汉卿在此刻意淡化了酒菜的精致程度,却浓墨重彩地描绘“笑呵呵”的神态与“闲吟和”的雅趣——物质的简素与精神的丰盈形成强烈对比,恰似杜甫笔下“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温情,在烟火气中淬炼出超越世俗的诗意。这种“快活”的本质,是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挣脱,是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之外,重新发现人性本真的温暖。“意马收,心猿锁,跳出红尘恶风波,槐阴午梦谁惊破?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三曲以“锁心猿”“收意马”的比喻破题,直指知识分子在名利场中的精神困境。敦煌变文中将人心比作“颠狂”的猿马,关汉卿则进一步将其具象为“红尘恶风波”中的挣扎——屈原沉江、伍胥伏剑、淮阴饮恨的历史悲剧,在元代异族统治的背景下被赋予新的隐喻:当科举之路被堵塞,当“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体系崩塌,知识分子的“名心利欲”便如同无锚之舟,在权力斗争的浊浪中颠簸。“槐阴午梦”化用“南柯一梦”的典故,将世人追逐的荣华富贵比作正午槐荫下的虚幻梦境——即便有人“金榜题名”“万里封侯”,终究难逃“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的宿命。这种对生命本质的虚无感,并非消极厌世,而是元代文人在经历社会巨变后的深刻反思:当现实政治环境无法保障个体价值的实现,甚至随时可能招致灭顶之灾时,“跳出利名场”便成为一种被迫的清醒。所谓“安乐窝”,并非物质丰裕的居所,而是精神上的退守之地——在远离权力中心的田园生活中,重新构建以“心安”为核心的价值标准。卢挚“无是无非快活煞,锁住了心猿意马”的感慨,庾天锡“紧地心猿系,罕将意马拴”的无奈,实则是同一时代知识分子的集体心理画像:在理想与现实的撕裂中,试图以“归隐”为盾牌,守护残存的精神尊严。“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甚么?”末曲以“耕”与“卧”两个动作,构建起归隐生活的物质与精神双重维度。“南亩耕”取陶渊明“种豆南山下”的田园意象,既指体力劳动的实在感,也暗含“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生存哲学;“东山卧”用谢安隐居典故,指向知识分子“兼济天下”理想破灭后的精神寄托。当作者“闲将往事思量过”时,“世态人情”四字背后,是元代社会等级压迫的冰冷现实:汉人作为三、四等人的屈辱,知识分子位列“九儒十丐”的尴尬,官场中“贤愚颠倒”的混沌。这种思量并非消极的自我否定,而是历经沧桑后的主动释然——“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以反讽笔法,揭露了世俗价值判断的荒诞性:当权力成为唯一标准时,“贤愚”不过是强者贴在弱者身上的标签。曲末“争甚么”的诘问,并非真的认同“愚”的定位,而是对整个价值体系的彻底否定:在一个贤愚不辨、黑白颠倒的时代,任何争辩都已失去意义,唯有抽身而退,在“南亩”与“东山”的自然秩序中,重新定义生命的价值。这种“不争”,恰是知识分子在高压社会中保存自我的智慧,是“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其内核依然是对理想人格的坚守与对现实的隐性抗争。这组小令以“闲快活”为线索,实则串联起元代知识分子从精神突围到人际重构,从价值反思到生存选择的完整心路历程。表面上是对闲适生活的咏叹,骨子里却是在异族统治的黑暗现实中,知识分子以文化主体性对抗社会压迫的精神史诗——当无法在现实世界“立功”,便转而在艺术世界“立言”,关汉卿用杂剧构建的“安乐窝”,恰是中国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精神传统的元代注脚。

4. 作品点评

这组元代散曲以质朴笔墨构建起文人理想中的精神乌托邦,在对闲适生活的铺陈中暗藏着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讽。首曲以饮食起居的随性描写,将道家“顺应自然”的哲思转化为可感的生活图景,当个体行为全然交付于生理本能与天地节律时,“日月长,天地阔”的时空感知便成为心境超脱世俗桎梏的外化,这种看似“闲快活”的状态,实则是知识分子在仕途壅塞的元代,以自然秩序对抗现实压迫的精神突围。次曲聚焦乡野宴饮场景,“旧酒新醅”的醇厚与“老瓦盆”的粗朴形成物质反差,“山僧野叟”与文人的杂坐欢宴、“你鸡我鹅”的平伙聚餐,则彻底消解了封建等级秩序,在烟火气中重构了以平等真诚为核心的人际关系,这种超越世俗礼仪的交往模式,恰是对“十谒朱门九不开”的人才悲剧的隐性反抗。三曲以“锁心猿收意马”的比喻切入,借“红尘恶风波”影射元代官场的倾轧险恶,“槐阴午梦”的典故将世人追逐的利名解构为虚幻泡影,“跳出利名场,钻入安乐窝”的抉择,并非消极避世,而是知识分子在“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屈辱现实中,为守护精神尊严而选择的退守策略。末曲“南亩耕,东山卧”的意象组合,将陶渊明的田园理想与谢安的归隐典故熔铸为一体,当作者历经“浮云世态纷纷变”的凉薄人情,以“贤他愚我”的反讽叩问“争甚么”时,实则是对“为善受穷、造恶享福”的现实荒诞性的彻底否定——在贤愚颠倒的时代语境中,“不争”恰是对异化世界最清醒的拒绝。整组作品以“闲快活”为表象,内里却涌动着元代文人在社会挤压下的精神挣扎,其将田园之乐、友朋之欢、归隐之思与现实之痛熔于一炉,以看似散淡的笔触,在“适意行”的生活图景里,镌刻下知识分子在黑暗时代的精神突围轨迹,堪称元代社会文人心态的诗意镜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是一首咏性情的小令。它自遣自适,申明了作者对待日常生活的态度。初读似表现作者的我行我素,仔细品味,也表现了作者除了衣食住行别无所求的颓唐,看似潇洒豁达却蕴含抱负难申、功业难就的淡淡哀愁。语言质朴,明白如话,不失天然”本色。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国内访问学者李修国《元曲大辞典》

# 这是首描写友人诗酒欢宴的小令。歌颂了纵酒欢歌的隐居生活。旧酒新酿,新酒刚出锅,几位隐士(山僧野叟)相对饮,吟诗作曲、互相唱和,不拘礼仪,不拘小节,完全是平等融洽的平民交往,“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既是说共拿下酒菜肴,也是说吟诗作曲互相唱和的内容,皆为农家乐事,正是孟浩然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意境语双关。表达了作者豪爽的性格和对隐居生活的赞美。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国内访问学者李修国《元曲大辞典》

# 此曲写作者决心跳出红尘,追求闲适的生活,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激。用典入化,浅显自然,妙语天成。

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邓元煊《元曲:彩图版》

# 这是一首标明出世心境的小令。此曲以意马心猿开篇,这原是道家用语,用以形容修道思想不专一,像猴跳马跑一样难以控制。作者用这一成语,说明已经做到了思想专一跳出红尘(红尘,原是佛家用语,指人世间),接着又用唐人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槐阴午梦”的典故,进一步说明脱离人世间的争名夺利,生活得十分快活。这首小令,成语与典故占有主要地位,使曲的内涵更加丰富。此曲写得轻松自然,很富人生哲理,易于引起人们的共鸣。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国内访问学者李修国

# 此曲写对往事的回顾,道出了隐居的原因和对现实的无奈,深含“沉抑下僚,志不获展”的一腔怨愤。诸葛亮曾躬耕南阳,谢安曾高卧东山,但后来皆出山为相。此用以自况,其心志自明。用反语表现对贤愚莫辨的黑暗现实的痛心疾首,“争什么”实为愤激之词。

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邓元煊《元曲:彩图版》

# 这是首描写隐居生活的小令。是写亲耕垅亩、隐居田园的平静生活,闲时对于往事的回顾和反思。以东晋谢安东山高卧的典故表明作者性情的高洁和心胸的豁达,自然也就没必要辨是非,论贤愚、分高下。作者以无力改变现实的悲愤,说出了内心的隐痛,田园生活的平静,也难掩饰内心对往事回顾的不平静。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国内访问学者李修国《元曲大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

下一篇:元·宋方壶《山坡羊·道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