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山强整乌纱":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
# 对青山强整乌纱:化用孟嘉落帽故事:晋桓温于九月九日在龙山宴客,风吹孟嘉帽落,他泰然自若,不以为意。强整乌纱:乌纱,帽子。
"归雁横秋":归雁横越秋空,
# 归雁横秋:南归的大雁在秋天的空中横排飞行。
"倦客思家":困倦游子思念故家。
"翠袖殷勤":忆翠袖殷勤劝酒,
# 翠袖殷勤:指歌女殷勤劝酒。化用宋晏几道《鹧鸪天》词句“彩袖殷勤捧玉钟”意。翠袖,此处借指女子或妓女。
"金杯错落":金杯错落频举,
# 金杯错落:各自举起酒杯。金杯,黄金酒杯;错落,参差相杂,一说酒器名。
"玉手琵琶":玉手弹奏琵琶。
# 玉手琵琶:谓歌女弹奏琵琶助兴。
"人老去西风白发":西风萧萧人已衰老满头白发,
"蝶愁来明日黄花":玉蝶愁飞明日黄花。
# 蝶愁来明日黄花:出自于苏轼的“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此处“蝶愁”即人愁,照应着前文的“倦客”,“黄花”即菊花,映衬着曲题。
"回首天涯":回头看茫茫天涯,
"一抹斜阳":只见一抹斜阳,
# 一抹斜阳:“一抹”二句:代用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一抹:一道。
"数点寒鸦":几只远飞的寒鸦。
元代散曲作家
张可久(1280~1350?),元代散曲作家。号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移居杭州。延祐末年任绍兴路吏,历桐庐典史、徽州路税务大使等职,后归隐西湖以终。张可久能诗词,尤以散曲知名于世,与散曲作家乔吉并称“张乔”或“乔张”。今存其小令八百五十余首,套曲九套。作品风格清雅明丽,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常常熔铸诗词名句。《太和正音谱》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如瑶天笙鹤”。生前曾编定《今乐府》《吴盐》《苏堤渔唱》《新乐府》四种散曲集,已散佚。今传有《张小山小令》《小山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曲,也是一首感怀伤秋的抒情曲。曲中描绘了重阳节萧瑟的秋景、南归的大雁,体现了作者暮年的迟暮之感,表达了其回首往事时的愁怀,营造出幽远苍凉的意境。
2. 写作手法
联想:“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诗人见西风吹拂白发,由此联想至明日黄花凋零、蜂蝶为之忧愁的画面,从自身暮年衰老之景,拓展到万物衰败的景象,将个人的生命感慨与自然规律相连,引发对人生易老、美好易逝的深沉思索,拓展了诗意内涵。情景交融:“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诗人登高面对青山整理乌纱,眼中归雁横越秋空,在这萧瑟秋景里,融入“倦客思家”的深沉情感,秋景既为思乡渲染氛围,思乡之情又赋予秋景哀愁色彩,二者相互交融,真切展现诗人漂泊的惆怅。以小见大:“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诗人以眼前“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的微小景致收尾,看似简单,实则象征其大半生漂泊无依的人生境遇,从微小的景中折射出宏大的人生沧桑感,以局部之景承载整体人生,意蕴深远。
3. 分段赏析
开篇前三句“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诗人登高望远,眼前是连绵的青山,他微微仰头,抬手勉强整理了下头上的乌纱帽,此时,一群归雁排成整齐的队列横越秋日长空,向着南方飞去。目睹此景,漂泊半生、疲惫不堪的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如潮水般汹涌袭来。张可久的一生,一直在时隐时仕的状态中辗转,始终处于官场底层,受尽波折。正如他在《上小楼・春思》中所感慨的“半纸虚名,万里修程”,寥寥数语,便精准勾勒出其坎坷仕途。如今,年逾古稀的他,历经无数官场倾轧,身心俱疲,望着那渐行渐远的南归大雁,内心被无尽的惆怅填满。紧接着,中间三句“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诗人的思绪从眼前萧瑟之景,一下子飘回到往昔岁月。在这里,“翠袖”“金杯”“玉手”这三个意象,高度凝练地重现了昔日官场欢宴的奢华场景。想当年,宴席之上,身着翠绿衣袖的女子们笑语盈盈,殷勤劝酒,宾客们手中的金杯频繁交错,碰撞出清脆声响,还有那玉手轻抚琵琶,弦音袅袅,热闹非凡。而此刻,诗人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将往昔的繁华与当下“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的孤寂清冷形成鲜明对照,愈发凸显出他如今内心的落寞与凄凉。再看七八两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诗人把目光投向自身,此时的他已至暮年,秋风瑟瑟,吹起他满头的白发。他不禁喟然长叹,意识到自己恐怕再也没有精力在波谲云诡的官场中周旋,是时候认真考虑人生的归宿了。这两句堪称曲中名句,源自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敏锐感触,以及对今昔境遇落差的深沉思索:西风吹拂之下,白发苍苍的自己显得如此孱弱,再看那凋零的黄花,连翩跹的蜂蝶都要为其发愁,更何况是人呢?人生易逝,容颜易老,往昔的美好时光终究难以长久留存,漂泊在外的游子啊,切莫再贪恋他乡。最后末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诗人以景语作结,将眼前的凄凉画面徐徐展开:他缓缓回首,望向那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残阳如血,在天际无力地洒下余晖,几只寒鸦扑棱着翅膀,向着远方飞去,渐渐消失在暮色之中。这看似简单的写景之句,实则饱含深情,既是当下真实的景致,又宛如诗人大半辈子漂泊不定人生之路的生动映照。那苍凉而微茫的景色背后,映照出的是诗人无处可依、漂泊半生的落寞情怀,倦客的疲惫之心、游子的思乡之情,尽在笔端流淌。
4. 作品点评
通览全曲,“思”宛如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开篇从眼前所见的真实景致着笔,借景抒情,往昔的欢乐场景纷至沓来,反倒让当下的思乡哀愁愈发浓烈。收尾处,诗人以景结情,眺望那漫漫天涯长途,迟暮之年渴望归乡的情愫喷薄而出。其语言清新秀丽,词句对仗严谨精巧,尤为精妙的是,自如引用前人诗词融入曲中,毫无刻意之感,尽显清雅,满溢典雅含蓄之美。
# 善于化用前人故事和名句人曲,而又如盐溶水,不露痕迹,是此曲最突出的一大特色。此外篇法上,在悲情悲景中插入一段乐情乐景作为反衬,使之“倍增其哀乐”,也是本篇的巧妙之处。
现代中国古代韵文专家熊笃《元曲鉴赏辞典》
上一篇:元·贝琼《己酉端午》
下一篇:元·张可久《塞鸿秋·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