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ài
hóng
鸿
qiū
·
·
chūn
qíng

朝代:元作者:张可久浏览量:3
shū
xīng
dàn
yuè
qiū
qiān
yuàn
chóu
yún
hèn
róng
miàn
shāng
qíng
yàn
liú
hóng
xiàn
线
nǎo
rén
luán
yǐng
xián
tuán
shàn
shòu
chén
shuǐ
yān
cuì
zhǎo
cán
huā
piàn
háng
xiě
xiāng
zhuàn

译文

疏疏的星,淡淡的月,冷冷清清秋千院,愁如云,恨似雨,布满芙蓉般的脸面。寂寞伤心,深情在燕足上系红线,对镜照芳容,形影孤单好烦恼,百无聊赖摇团扇。看香炉里烟气低沉,池塘中落花成片。这些景物都像一行行字句写入了相思传。

逐句剖析

"疏星淡月秋千院":疏疏的星,淡淡的月,冷冷清清秋千院,

# 淡月:不太明亮的月亮或月光。

"愁云恨雨芙蓉面":愁如云,恨似雨,布满芙蓉般的脸面。

# 愁云:谓色彩惨淡,望之易于引发愁思的烟云。

"伤情燕足留红线":寂寞伤心,深情在燕足上系红线,

# 燕足留红线:曲出宋曾慥类说引《丽情集·燕女坟》:宋末妓女姚玉京后夫敬瑜,敬瑜死后,玉京守志奉养公婆。常有双燕筑巢于梁间。一日,其中一只被鸷鹰捉去,另一只孤飞悲鸣,停在玉京臂上,似要与她告别。玉京以红线系燕尾,嘱咐明年再来作伴,明年燕子果然来到,此后相伴六、七年。到玉京病死那年,燕子也飞到坟地悲鸣而死。

"恼人鸾影闲团扇":对镜照芳容,形影孤单好烦恼,百无聊赖摇团扇。

# 鸾影:比喻女子身影。,恼人:令人着恼。

"兽炉沉水烟":看香炉里烟气低沉,

# 沉水烟:即沉水香,俗名沉香。一种名贵香料。,兽炉:兽形的金属香炉。

"翠沼残花片":池塘中落花成片。

# 翠沼:翠绿的池塘。

"一行写入相思传":这些景物都像一行行字句写入了相思传。

# 一行:当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塞鸿秋·春情》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的小令作品,以“春情”为题,构建了精妙的相思美学空间。全曲通过“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式的意象经营(如“柳丝”“花影”等),在七句篇幅中完成了从春日物候到心理图景的转喻。作者摒弃直露的情感宣泄,转而以“银烛泪”“锦书空”等浓缩意象实现情感的物化表达,使不可见的相思之苦获得物质形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散曲作家

张可久(1280~1350?),元代散曲作家。号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移居杭州。延祐末年任绍兴路吏,历桐庐典史、徽州路税务大使等职,后归隐西湖以终。张可久能诗词,尤以散曲知名于世,与散曲作家乔吉并称“张乔”或“乔张”。今存其小令八百五十余首,套曲九套。作品风格清雅明丽,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常常熔铸诗词名句。《太和正音谱》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如瑶天笙鹤”。生前曾编定《今乐府》《吴盐》《苏堤渔唱》《新乐府》四种散曲集,已散佚。今传有《张小山小令》《小山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小令作品,也是一首相思作品,抒发对女子相思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燕足留红线”:典出《丽情集·燕女坟》,原为“红线系足,情定终身”的佳话,而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将“红线”喻为无法传递的相思,燕子虽能传书,却因红线难系而徒增无奈,使原本美好的典故蒙上凄楚的色彩。情景交融:“纷繁”与“沉香”:花瓣的纷乱暗示思绪的杂乱无章,香烟的缥缈象征情感的虚幻难测,二者共同营造出一种“欲说还休”的含蓄美,使相思之情在景中得以升华。比喻:以“芙蓉面”喻女子容颜,以“纷繁花瓣”喻思绪,形象生动。

3. 分段赏析

开篇以景入情,借萧条凄楚之景渲染全篇主色调,为相思之情的铺陈奠定基调。“芙蓉面”三字,用得精妙绝伦,既以芙蓉之娇艳喻女子容颜之美,又暗含西施之柔弱,令人顿生怜惜之意,女子之娇柔之态跃然纸上,亟需呵护之情溢于言表。继而,作者以典故为媒,含蓄而深切地抒发思念之情。“燕足留红线”之典,本取自宋曾慥《类说》所引《丽情集·燕女坟》,原为传情佳话,而作者反其意而用之,于无奈中更添凄楚,使相思之苦愈显深沉。“恼人鸾影闲闭扇”则化用《异苑》中罽宾国王与鸾之故事,以鸾之不鸣喻女子之抑郁难耐,较之直白哭诉,更显情思之曲折、情感之浓烈。末了,作者寄相思于纷繁花瓣与沉香之烟,以物言情,以景结情,虽草草收束,却将相思之意推向极致,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全曲韵律和谐,每句皆押韵脚,读来朗朗上口,如珠落玉盘,清脆悦耳。其情含蓄而深远,其意真挚而动人,实为元曲中女子相思之典范,值得细细品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曲每句均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真切动人,含蓄深远,是元曲中体现女子对男子之思的典范。

现代著名学者、当代辞赋作家、中国古代韵文专家熊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下一篇:元·刘庭信《中吕·朝天子·赴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