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rén
yuè
yuán
·
·
shān
zhōng
shū
shì

朝代:元作者:张可久浏览量:3
xīng
wáng
qiān
fán
huá
mèng
shī
yǎn
juàn
tiān
kǒng
lín
qiáo
gōng
màn
cǎo
chǔ
miào
hán
shù
jiān
máo
shè
cáng
shū
wàn
juàn
tóu
lǎo
cūn
jiā
shān
zhōng
shì
sōng
huā
niàng
jiǔ
chūn
shuǐ
jiān
chá

译文

千古岁月,兴亡更替就像一场幻梦,诗人用疲倦的眼睛远望着天边。孔子家族墓地中长满乔木,吴国的宫殿如今荒革萋萋,楚庙中乌鸦飞来飞去。几间茅屋里,珍藏着万卷诗书,我回到了老村生活。山中有什么事,用松花酿酒,用春天的河水煮茶。

逐句剖析

"兴亡千古繁华梦":千古岁月,兴亡更替就像一场幻梦,

"诗眼倦天涯":诗人用疲倦的眼睛远望着天边。

# 诗眼:诗人的洞察力。

"孔林乔木":孔子家族墓地中长满乔木,

# 孔林:指孔丘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

"吴宫蔓草":吴国的宫殿如今荒革萋萋,

# 吴宫:指吴国的王宫。也可指三国东吴建业(今南京)故宫。

"楚庙寒鸦":楚庙中乌鸦飞来飞去。

# 楚庙:指楚国的宗庙。

"数间茅舍":几间茅屋里,

"藏书万卷":珍藏着万卷诗书,

"投老村家":我回到了老村生活。

# 投老:临老,到老。

"山中何事":山中有什么事,

"松花酿酒":用松花酿酒,

# 松花:松树的花粉,可以用来酿松花酒。

"春水煎茶":用春天的河水煮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人月圆·山中书事》是元代张可久所作的一首散曲。上阕开篇“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从宏观的历史角度出发,感慨古往今来的兴亡之事如同一场梦,而自己作为一个诗人,对世间的漂泊感到厌倦。“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通过具体的历史遗迹来进一步阐述历史的兴衰,曾经辉煌的孔林、吴宫、楚庙都已不复当年的繁华,只剩下一片衰败景象。下阕“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则笔锋一转,描绘出一种隐居的生活状态,虽然只有几间茅屋,但有万卷藏书相伴,选择在乡村度过晚年。“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这两句将隐居生活的惬意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一种远离尘世喧嚣,享受自然与宁静的生活态度。全词通过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对隐居生活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尘世的厌倦和对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散曲作家

张可久(1280~1350?),元代散曲作家。号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移居杭州。延祐末年任绍兴路吏,历桐庐典史、徽州路税务大使等职,后归隐西湖以终。张可久能诗词,尤以散曲知名于世,与散曲作家乔吉并称“张乔”或“乔张”。今存其小令八百五十余首,套曲九套。作品风格清雅明丽,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常常熔铸诗词名句。《太和正音谱》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如瑶天笙鹤”。生前曾编定《今乐府》《吴盐》《苏堤渔唱》《新乐府》四种散曲集,已散佚。今传有《张小山小令》《小山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小令推测是作者于西湖山下寓居期间创作,确切时间已难考证。作者以菊自比,借景言情,将内心深处对自己在政治上变节,即投身异族统治者麾下效力的追悔之意,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小令,以隐居山林为题材。作者借对历史上孔林、吴宫、楚庙兴衰的描写,感慨千古兴亡如繁华梦。转而描述自己在山中的隐居生活,数间茅舍、万卷藏书,以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叹和对淡泊闲适隐居生活的喜爱。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直接表达出对历史兴亡的看法以及自己疲惫于尘世奔波的心境;“倦”字更是直接地传达出作者对风尘奔波的厌倦之情。这种直抒胸臆的方式使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真实想法。情景交融:在描写隐居生活“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时,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和生活场景之中。“茅舍”“村家”“山中”这些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清幽的隐居画面,而“藏书万卷”体现了作者的精神追求,“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则描绘出一种闲适、惬意的生活状态。作者在描绘这些景象的同时,也传达出自己对这种远离尘世喧嚣、宁静淡泊生活的喜爱和满足之情,做到了情景交融。对比:在“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这几句中,将曾经辉煌的“孔林”(孔子及其后裔墓地,象征儒家圣贤文化)、“吴宫”(吴王宫殿,代表称霸雄杰的势力)、“楚庙”(江山社稷的象征)与如今衰败的“乔木”“蔓草”“寒鸦”进行对比。往昔的繁华昌盛与如今的荒芜凄凉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印证了“兴亡千古繁华梦”的主题,表达出一切繁华终成泡影的感慨。用典:曲中多处用典。“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墓地的典故,孔子在儒家文化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代表着儒家的圣贤之道和辉煌的文化传承;“吴宫”涉及吴王夫差建宫以及后来吴国被越国所灭的历史典故,吴王夫差曾凭借强大的国力称霸一方,然而最终走向覆灭;“楚庙”则是关于楚国江山社稷的典故,楚国曾经也是地域辽阔、实力强大的诸侯国。这些典故的运用,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借古喻今,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思考,同时也为“兴亡千古繁华梦”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以磅礴气势总括兴亡盛衰之虚幻。“千古”一词,宛如思绪跨越千载,纵览古今历史长河;“天涯”一语,则似目光通达万里,遍阅世间万象。诗人从历史兴衰的漫长轨迹与现实生活的切身体会出发,分别从时间与空间、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仿佛参透了社会人生的哲理:所有朝代的兴衰更迭,英雄人物的荣辱得失,皆如梦幻泡影,瞬间消逝。就如同他在《普天乐・道情》中所描述的那般:“北邙烟,西州泪,先朝故家,破冢残碑。”此处的“诗眼”,代表着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作者一生行迹遍布湘、鄂、皖、苏、浙等江南诸多省份,可谓浪迹天涯。然而,其一生碌碌,仅担任过路吏、扬州民务官、桐庐典史、昆山幕僚等低微官职。一个“倦”字,饱含了无数风尘仆仆的奔波辛劳,壮志难酬的失落愤懑,以及饱尝世态炎凉的心酸苦涩。无怪乎他时常为此喟然长叹:“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普天乐・秋怀》)也难怪他常因之愤懑不平:“人生底事辛苦,枉被儒冠误”;“半纸虚名,十载功夫。人传梁甫吟,自献长门赋,谁三顾茅庐?”(《齐天乐过红衫儿》)如此坎坷悲苦,漂泊无依,怎能不让人厌倦尘世,渴望归乡?“倦”字,悄然为后文描绘隐居生活埋下伏笔;“天涯”又预先为“孔林”等三句的叙述做了铺垫。“孔林”这三句,具体详尽地铺陈千古繁华如梦的现实场景,同时也是诗人凭借“诗眼”饱览“天涯”后的深刻感悟。“孔林”,乃是孔子及其后代的安息之地,位于今山东曲阜城北,四周树木繁茂,花草丛生。“吴宫”,既指吴王夫差为宠妃西施扩建的馆娃宫,其中包含响屟廊、琴台等建筑,后遭越国焚毁,故址在苏州灵岩山上;也可指代三国东吴建业(今南京)的故宫。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所写“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便是明证。这三句采用鼎足对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印证了世事无常、繁华如梦的哲理:即便如孔子这般的儒家圣贤,吴王那般称霸一时的豪杰,以及象征江山社稷的楚庙,如今又在何处呢?只剩下郁郁苍苍的乔木,肆意蔓延的荒草,还有栖息其间的寒鸦罢了。“数间”之后的诸多语句,描绘了诗人归隐山中的宁静淡泊生活,以及诗酒相伴、自得其乐的悠然情趣。“投老”,意即步入晚年、临近暮年。“松花”,即松树绽放的花朵,可用于酿酒。“茅舍”“村家”“山中”等词汇,不仅紧扣题目《山中书事》,更突出了隐居之地环境的清幽古朴、静谧安宁:这里没有车马喧嚣、尘世纷扰,唯有青山白云缭绕,沟壑林泉相伴,正是历经“天涯”漂泊疲惫后的理想归宿。“藏书”“酿酒”“煎茶”等行为,刻画了诗人以诗酒自娱、逍遥自在的生活乐趣。坐拥万卷藏书,足以尽情阅读;“松花”“春水”取之不尽,用来酿酒煎茶。饮酒赋诗,读书品茗,如此生活足以慰藉晚年时光。联系作者在其他作品中的多次自述,如“英雄不把穷通较”(《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名不上琼林殿,梦不到金谷园”;“风月无边,海上神仙”(《水仙子・次韵》);“欠伊周济世才,犯刘阮贪杯戒,还李杜吟诗债”(《殿前欢・次酸斋韵》)等,便不难察觉到,在这看似平静闲适的诗酒自娱表象之下,实则潜藏着一股愤世嫉俗、蔑视权贵的暗流。

4. 作品点评

该曲呈现出豪放的风格特点,作者径直袒露心声,未采用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情感的抒发犹如潮水,初始浓烈激昂,随后逐渐趋于平和冲淡,恰似波澜归于平静。在语言运用上,较为通俗易懂、质朴自然,毫无雕琢堆砌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词通篇清辞丽旬,骈散相济,格调雅正,不脱自然本色,所以为佳。

清文人杨积庚《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马致远《双调·寿阳曲·江天暮雪》

下一篇:元·元好问《雁门关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