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暮":天色将晚,
# 将暮:将要天黑。
"雪乱舞":雪花肆意飞舞,
"半梅花半飘柳絮":那纷飞的雪花像盛开梅花又像飘飞的柳絮。
# 半梅花半飘柳絮: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雪乱舞”的景象。半梅花:一半像梅花。半飘柳絮:一半像是随风飘舞的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江上的晚景美的就像画般,
# 堪:值得。,晚:晚上的景色。
"钓鱼人一蓑归去":江面上一位披着蓑衣的渔翁正划着小船归去。
# 钓鱼人一蓑归去: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张志和《渔父》:“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本句综合上述二句诗意而成。一蓑,一领蓑衣,即一个人。归去:离去。
“元曲四大家”之一
马致远(1251?~1321?),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其戏曲创作以格调飘洒脱俗,语言典雅清丽著称。杂剧或写历史兴亡之爱国主题,或写士人怀才不遇之穷愁困顿,多数则写隐居乐道、神仙道化,以寄孤愤。散曲多写景纪行、叹世归隐之作。风格皆豪放清逸。马致远终生致力于剧曲创作,所作杂剧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任风子》《陈抟高卧》《青衫泪》及与人合写的《黄粱梦》七种,其中《汉宫秋》最为著名。散曲有辑本 《东篱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散曲小令,也是一首写景抒情之作。描绘了冬日傍晚,江天之间雪花纷纷扬扬,如梅花与柳絮般飘舞的景色,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则进一步刻画了在这如画的江景中,钓鱼人独自披着蓑衣悠然归去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宁静自然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以及超脱尘世的闲适心境。
2. 写作手法
拟人:“雪乱舞”,“舞”字以拟人手法赋予雪花人的动作,生动表现出雪花飘飞时的潇洒恣肆、无拘无束,化静态雪景为动态画面,富有生命力。比喻:“半梅花半飘柳絮”,将枝头积雪比作“梅花”,取其清莹皎洁;将空中飞雪比作“柳絮”,取其轻柔淡雅。两个比喻细腻展现雪景的层次。远近结合:“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是远景,“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是近景,先从漫天飞雪的远景切入,再聚焦枝头与空中的落雪,最后将镜头推至江边,定格“钓鱼人”的近景,通过视角由远及近的转换,构建画面纵深感,突出核心意象。情景交融:“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以“苍茫洁白”的雪景为背景,描绘钓鱼人披蓑冒雪而归的画面,雪景的冷寂与人物的孤高相互映衬,景中含情,自然环境与人物品格融为一体。
3. 分段赏析
“天将暮,雪乱舞”开头两句开门见山,直接呈现傍晚时分大雪纷飞的景象。一个“乱”字精准形容雪花纷纷扬扬、扑面而来的动态之状,一个“舞”字则以拟人手法,赋予雪花飘飞以潇洒恣肆的姿态。“半梅花半飘柳絮”,采用比体手法,以梅花的清莹皎洁与柳絮的轻柔淡雅来比喻暮雪景色。妙在两个“半”字:凝留在林梢树头的积雪,远远望去洁白宁静,宛如梅花悄然开放;正在空中飘落的飞雪,又如同点点飞扬的柳絮,随风飘荡。这三句生动传神地描绘出黄昏雪景的优美,共同构成了整个画面的环境背景。“江上晚来堪画处”,将镜头由远及近,从漫天飞雪推近到江边。而这一幅江天暮雪图的“点睛”之笔,是最后一句“钓鱼人一蓑归去”:在暮色苍茫之中,一位孤独的寒江钓鱼人,身披一袭蓑衣,驾着一叶扁舟,冒着漫天飞扬的大雪,缓缓驶向归途。苍茫、洁白的环境,恰恰烘托出他清高孤傲、不同凡俗的胸怀。有了这一笔,前面所绘景物皆鲜活起来,整个诗境从一幅静态的雪景,转变成一组动态的、情景交融的镜头。而那位不畏严寒、秉性高洁的钓鱼人,正是诗人精神格调的象征。
4. 作品点评
马致远的写景小令,多以写意画般的笔法,摒弃繁琐细节,以简洁笔触捕捉景物最鲜明的特征,往往寥寥数笔便能勾连出景物神韵,同时彰显作者强烈的艺术个性。这首《江天暮雪》就是其中一例。
# 这首曲犹如一幅风景画,有雪景,有人物,以景烘托人物,画面明朗,主题鲜明。用比喻对大雪纷飞的情状加以渲染,使“钓鱼人一蓑归去”置于这样的环境之下,成为点题之笔。写景与写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一气呵成,使《江天暮雪》成为千古名篇。
山西省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贺新辉《元曲鉴赏辞典》
# 全词感情真切,语言明白如话,反映出民间作品的鲜明特色。
陈谦豫《历代名篇选读》
上一篇:元·王冕《异乡》
下一篇:元·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